5月16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主演袁国良、于雪娇等出席活动,分享昆曲经典剧目《烂柯山》的传承与创新历程。
出人出戏坚守初心 传统行当再担重任
北方昆曲剧院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宗旨,培养了十位梅花奖获得者。此次袁国良参评梅花奖是剧院推动“阔口行当”(老生、花脸)发展的关键举措。杨凤一表示,北方昆曲剧院作为长江以北唯一昆曲院团,肩负着传承北方昆曲“燕赵悲歌”特色的使命。此次选择传统剧目《烂柯山》,旨在以经典为根基,展现昆曲“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烂柯山》由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亲授,袁国良作为其弟子,耗时多年打磨角色。剧中朱买臣的塑造融合了传统程式与现代理解,如“雪桥”一折加入符合人物情境的技巧设计,既保留昆曲含蓄格调,又通过肢体语言强化风雪中的无奈感。杨凤一强调,传统剧目传承需“守根脉、展新姿”,既要保留昆曲声腔格律与表演精髓,又要通过当代视角赋予角色新的情感层次。
生旦搭档深耕细作 角色塑造入木三分
《烂柯山》中,袁国良饰演的朱买臣贯穿全剧,从穷书生到会稽太守,年龄跨度与心理变化显著。他注重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前逼”时的隐忍妥协、“雪桥”中的落魄凄凉、“泼水”时的复杂心境,均以细腻表演层层递进。剧中“痴梦”与“泼水”两场戏尤为关键——前者通过程式化的“疯态”展现崔氏的悔恨,后者以“覆水难收”的象征性动作,揭示封建制度下的人性悲剧。
而于雪娇饰演的崔氏突破闺门旦戏路,以正旦兼泼辣旦的表演风格,展现角色从嫌弃丈夫到悔悟疯癫的转变。她提及,为塑造崔氏,需摒弃闺门旦的柔美范式,通过夸张的身段与唱腔表现人物的前后反差,如“逼休”时的泼辣步态与“泼水”时的卑微哀求,均需精准把握表演尺度。袁国良与于雪娇的对手戏,既延续传统生旦戏的张力,又通过现代舞台调度强化戏剧冲突,使角色更具立体性。
晋沪联动共话传承 戏曲生态再谱新篇
谈及参评历程,袁国良感慨,《烂柯山》的打磨离不开剧院上下的支持。北方昆曲剧院为此次演出调整档期、优化舞美,并邀请专家团队细化表演细节。北京文旅局“大戏看北京”的政策支持,更让剧团得以通过高频次演出锤炼剧目,此次赴沪前已在北京进行多轮彩排,力求以最佳状态呈现。
杨凤一表示,上海作为昆曲重要传播阵地,观众对传统剧目既有深厚认知又具包容心态,此次演出既是汇报,更是学习。她透露,剧院计划7月再赴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推动南北昆曲交流。袁国良则希望通过《烂柯山》,让更多观众感受北方昆曲刚健激越的声腔特色与家国悲情的题材倾向,如《单刀会》《赵氏孤儿》等剧目,均以高亢旋律与厚重主题见长,与南方昆曲的细腻婉约形成互补。
在艺术导赏环节,袁国良结合视频片段解析剧中穷老生的表演特质,如“富贵衣”的象征意义、老生行当的声腔特点等,并与于雪娇现场演示“吵家”“逼休”片段,展现昆曲程式与人物情感的融合。他强调,昆曲老生的“穷”不仅是外形潦倒,更需通过眼神、步态传递人物的精神困境,如朱买臣“雪桥”一折的踉跄步态,既符合生活逻辑,又通过戏曲程式升华艺术感染力。
《烂柯山》这部凝聚四代昆曲人心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戏曲的致敬,更是北方昆曲剧院以梅花奖为契机,推动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当朱买臣的无奈与崔氏的悔恨在舞台上交织,当昆曲的典雅程式与现代剧场的审美需求相互激荡,传统戏曲的永恒魅力必将引发新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