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潘敏,《剧本》编辑部主编武丹丹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春梅主持。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性戏剧剧本创作专业奖项,是中国戏剧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发布会公布了第26届曹禺奖获奖及提名名单。获奖作品为:闽剧《画网巾先生》(编剧:戴先良)、越剧《钱塘里》(编剧:谢丽泓)、话剧《屈原》(编剧:黄维若)、京剧《张謇》(编剧:龚孝雄)、话剧《捉迷藏》(编剧:李宇樑)。提名作品为:话剧《寻味》(编剧:龚应恬、李宗熹)、豫剧《杜甫•大河之子》(编剧:原长松)、话剧《面皮》(编剧:张骥)、梨园戏《促织记》(编剧:林清华)、话剧《西迁》(编剧:林蔚然、王人凡)。
据悉,本届曹禺奖共收到来自全国35家单位、《剧本》编辑部以及个人申报的59部剧本,其中戏曲剧本27部,话剧剧本25部,滑稽戏、歌剧、舞剧、音乐剧7部。经过初评委员会的认真遴选,以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20部剧本进入终评。终评委员会按照严格程序,通过记名投票并排序,最终评出获奖及提名作品。本届评委会强调守正创新,在主题深刻性、题材多样性及艺术手法多元性上严格把关,获奖作品既有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最新诠释,也有对新时代社会风貌、百姓生活的生动呈现。
开通个人申报是本届曹禺奖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本届共收到个人投稿7部。陈涌泉认为,此举旨在畅通评奖渠道,扩大评奖范围,为广大民营院团、个人剧作者办实事。为确保个人申报剧目思想艺术水平,投稿需有三位同类别曹禺奖获奖剧作家联名推荐。该举措是对曹禺奖评奖机制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剧协工作切实发挥组织优势、专业优势的具体体现。
在获奖名单中,首次有来自澳门的作品获奖,并有台湾(与大陆作者合作)的作品首获提名,实现了澳门、台湾地区曹禺奖“零”的突破,引人瞩目。陈涌泉表示“本次曹禺奖收到香港、澳门、台湾编剧的积极投稿,是近年来中国剧协紧密联系港澳台戏剧界相关工作的成果体现,更加深了在戏剧文学领域的交融共进,使戏剧成为连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心灵的桥梁,传递着艺术魅力,凝聚着文化共识。”
此外,本届曹禺奖报送通知特别提出“考虑到剧本创作人才梯队的形成,鼓励青年编剧成长,建议报送单位在规定名额中考虑一部45周岁(含)以下作者的剧本。”本次评奖共收到45岁以下青年作者来稿17部,其中8部进入终评,2部获得提名,充分体现了曹禺奖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由中国剧协创办于1982年,其前身为全国优秀剧本奖。曹禺奖创办四十余年来,始终以传承文化根脉、引领时代精神为使命,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推出了数百部优秀剧作,为推动戏剧舞台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截至本届,获奖作品总计425部(含提名),获奖剧作家(含合作)493人次。
近年来,中国剧协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推动戏剧创作,强调剧本为一剧之本、一剧之魂,新时代戏剧的繁荣发展要从重视剧本、重视戏剧文学开始。本届曹禺奖颁奖仪式将于5月21日与梅花奖颁奖晚会共同举办,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届时两奖获奖者将齐聚一堂,共襄戏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