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指引规划新闻发布会,会上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指引规划(2024-2035年)》进行解读。该规划系福建省内第一个市级层面的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指引规划,为厦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乡村产业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规划明确了厦门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将始终秉持“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规划提出要紧抓厦门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依托优质的科创资源、良好的产业支撑、高质量的现代服务、开放的政策环境来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在产业上游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中游推动特色种养精品化,产业下游延伸消费场景,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将厦门打造成为两岸高附加值特色农业融合示范区。
规划形成了厦门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指引,通过对乡村地区的产业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对地形较平坦、坡度较低、公共设施配套相对较完善、道路交通密度相对较高的乡村地区进行综合筛选,遴选出厦门乡村产业发展较为适宜区域,并提出在这些区域重点打造形成“六片多点”乡村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海沧区东孚片、集美区灌口-后溪-侨英片、同安区莲花片和汀溪-五显片、翔安区新圩-大帽山片和内厝-香山片等六个片区,同时规划提出要重点推动海沧东孚都市田园综合体、翔安西岩山都市田园综合体等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
规划研究了厦门乡村产业项目的保障机制。确定了厦门乡村产业项目主要实施路径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农村预留发展用地、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按原地类管理、林业生产经营服务工程设施、存量用地复合利用等7种方式。同时明确乡村产业项目落地的前提必须要符合村庄规划,各镇(街)可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启动村庄规划编制、调整或修编工作,以此来保障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厦门打造成为两岸高附加值特色农业融合示范区的具体举措,即重点围绕“1+2+3”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重点推动壮大高科技种子种苗产业,针对厦门生产空间局限、传统农业规模化不足的发展特征,规划提出要依托已有的良好种业基础,发挥对台合作优势,不断加强科创资源赋能,拓展育种技术创新,持续壮大高科技种子种苗产业;做强2个乡村现代服务业,规划提出要突出各区资源特色,强化旅游品牌打造,发挥厦门作为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市场优势,做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加强科技赋能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扶持农业科创平台培育,推动农业智慧化发展,做强农业科技服务业;做精3个特色种养产业,在稳定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厦门要持续做精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优势种养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陈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