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以“青年与城市共生共长”为理念,通过场景再造、服务重构、数智赋能三大创新引擎,构建起“空间无界、服务无痕、文化无距”的青年友好型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余杭区图书馆以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知识仓库”向“创新引擎”转变,为全国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界:青年参与重构文化空间生态
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竹海深处,一座以竹文化为主题的书房与青山相映成趣;在闲林老街的“林下书院”里,古宅三进院落被巧妙改造成文化雅集空间;未来科技城的产业园区内,24小时智能书柜与咖啡吧、共享办公区融为一体……这些看似“非典型”的图书馆空间,正是余杭青年群体深度参与文化空间设计的成果。
“传统图书馆服务半径有限,必须让文化空间‘追着青年跑’。”余杭区图书馆负责人介绍,通过前期调研和大数据分析青年活动轨迹,将80多个“余阅”空间精准嵌入科创园区、地铁枢纽和文旅地标。余杭区图书馆邀请有实力的服务团队参与图书馆空间运营服务,将图书服务与路演、创客市集深度融合。数据显示,这种服务体系,不仅使青年群体日均接触文化服务的频次提升,更推动了全民阅读进入“精细化、场景化、生态化”新阶段。
焕新:青年智慧激活服务创新动能
走进余杭区图书馆总馆,随处可见青年创新的印记:在“有声图书馆”专区,这一空间打破了传统阅读的物理边界;在“阅读疗愈”活动中,馆员带领读者开展书籍解压工作坊并制作书签;在数字体验区,有VR阅读、懂你智慧屏等科技设备。这些突破传统的服务形态,皆源自余杭区图书馆“青年与城市共生共长”的理念。
同时,针对青年“时间碎片化、需求即时化”的特点,余杭区图书馆通过整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库、浙里文化圈应用及“一键借阅”服务系统,实现知识获取即时化,精准匹配都市白领的午休节奏。此外,图书馆推出差异化服务策略:为“超时工作者”规划自习室,为“新手父母”开发亲子绘本阅读空间,甚至为“打卡青年”设计打卡点,将阅读空间转化为文化地标。更值得关注的是,图书馆与青年用户共同构建的“知识共享生态”: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空间、科技赋能的服务模式以及青少年导向的志愿活动,形成了文化与创新深度融合的阅读新场景。这种“需求感知-精准供给-效果评估”的敏捷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之前有很大提升,使服务供给与青年需求实现动态适配,用户满意度达92.7%。
数智:青年力量驱动服务模式变革
在余杭区图书馆的一楼大厅,大屏幕显示着总馆文化服务的“数字脉搏”:每天的在馆人数、热门图书借阅趋势、活动预约热力图等数据尽收眼底。这套“文化大脑”不仅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智能调度,还构建起阅读者的精准画像。针对各年龄段的用户,余杭区图书馆通过多元化、创新化的阅读活动,构建覆盖全年龄段融合传统与科技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线上云阅读+线下实体空间”“固定场馆+流动汽车图书馆”“深度阅读+场景体验”的多维服务格局。
紧密围绕“文化惠民”理念,以青年参与、数智赋能为特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借阅向沉浸式体验转变。余杭区图书馆通过公众号线上报名参加,开展青年文化志愿服务、花灯手工坊、木刻雕版印福等多元的活动形式激发青年阅读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创意相结合,鼓励青年群体深度参与。
通讯员: 王晓玲 金嘉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