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8月3日)在網誌「局長隨筆」中指出,由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合辦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正在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早前,她和一眾嘉賓為展覽主持開幕禮,並參與導賞,欣賞接近300件由內地借出及香港出土的珍貴唐代文物,其中包括49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大部分首次在香港展出。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下稱「唐風萬里」展覽)既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慶祝活動之一,也是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在2022年簽署《關於深化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書》後,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合辦展覽,標誌着雙方合作邁向更高台階。
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表示,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國家文物局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去年合辦「中國‧唐 — 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七至十世紀)」。在這基礎上,古物古蹟辦事處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策劃是次展覽。「唐風萬里」展覽匯聚由內地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8間文博機構借出的269件/套珍貴展品,以多角度向公眾呈現1,000多年前大唐的多元、開放及包容的盛世風采,十分難得。展覽亦加入香港出土的珍貴唐代文物,闡釋香港是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門戶,早在唐代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節點。
「唐風萬里」展覽分為8個單元,多角度重現唐代的行政體制與管治、城市布局、人民生活、宗教思想、文人生活、手工技藝;以及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景象。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教育活動)吳國樑及二級助理館長(展覽及宣傳)胡文立分別介紹由遼寧省博物館借出的珍貴的文物:「宋人《明皇擊球圖卷》」及「緙絲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立軸」。這兩件珍貴展品僅於首兩個月展出(2025年6月28日至8月27日),文物返回遼寧省博物館後需在文物倉庫保養1至3年,因此大家要把握這次機會,在香港欣賞這兩件難得一見的文物珍品。
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教育活動)吳國樑表示,其他重量級展品包括表現多元文化的「胡人武士俑」、「胡人文官俑」、「彩繪參軍戲俑」、「袒胸胡人俑」、「仕女打馬球三彩俑」,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中國文化交融、多元開放的格局。另外,還有唐代婦女的「金櫛」髮飾,造工華麗精細、首個重現中國茶聖「陸羽」煮茶形象的「三彩茶具及坐俑模型一組」。
胡文立則表示,表現儒家思想的「卜天壽抄《論語鄭玄注》」已被錄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但卻又充滿童趣;表現唐代技臻完美,用於道教投龍儀式的「赤金走龍」、皇家供佛使用的「鎏金銀波羅子」;反映絲綢之路繁盛的「模印彩繪胡商牽駝畫像磚」、「彩繪黑人舞俑」、精美的「嵌松石立鳳金飾件」、「綠地纏枝團窠鳳鳥紋錦半臂」;呈現海上絲綢之路盛況的「波斯孔雀藍釉雙耳陶罐」,重量級展品多不勝數。
唐朝高度對外開放,胡商經陸上絲綢之路到中國經商,因此,絲綢之路充滿西域胡風。「模印彩繪胡商牽駝畫像磚」上的胡商深目高鼻,身穿胡服尖帽;在慕容智墓中出土的「半臂」短袖上衣亦融合了漢胡文化和工藝。慕容智的父親是吐谷渾國王,母親是唐朝第一位和親的弘化公主。
古物古蹟辦事處館長(考古)李偉文表示,同場亦展出香港出土的唐代文物,包括「『萬歲、端州』銘碎銀塊」、瓷器、兵器、貨幣、飾物等,印證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角色。
甯漢豪歡迎大家到香港文物探知館,參觀「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了解大唐盛世的風采,親身感受悠久而璀璨的中華文明。展期至今年12月31日,免費入場,展覽期間還會有多項配合活動,歡迎大家參與。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專頁(https://www.amo.gov.hk/tc/visitor-centre/exhibitions/heritage-discovery-centre/tang-exhibitio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