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地处中印边境,曾经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三人居住,牢牢守在祖国边境线上。如今,曾经的“三人乡”已经发展到67户250多人,变成美丽富饶的“小康乡”。在这片热土上,安居与守边正成为代代相传的生命印记。系列报道《跨越六十年:雪域新画卷》8月14日播出《玉麦:从“三人乡”到“小康乡” 守边与安居 代代相传》。
玉麦乡深嵌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却用近3600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默默守护着国境线。
每天破晓时分,五星红旗在乡政府广场迎风舒展。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走进玉麦乡,我们看到一幢幢藏式风格的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还有家家户户迎风飘扬的国旗。很难想象“世界屋脊”的边陲小山村,竟会有如此的巨变。
玉麦乡三面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1996年,拉巴次仁一家人迁入这片“雪域孤岛”,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与风雪搏斗的漫漫求学路。
拉巴次仁永远记得,到2020年柏油路通车,全乡人彻底告别了“冬藏”,阿妈终于不用囤足半年的物资过冬。拉巴次仁还记得,最早全家蜷缩在漏风的牦牛毛帐篷里,后来搬进了狭小的木板房,2019年全家搬进援建的钢筋结构新房,告别牛粪炉烟熏火燎,迎来电灯的明亮温暖,也结束了“无电话无网络”的闭塞生活。
如今已是边境派出所辅警的拉巴次仁,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进修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移民管理警察。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如今的玉麦已经从当年的“三人乡”发展成为拥有67户253人的小康乡。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在玉麦发光发热、守边兴边。
31岁的旦增桑珠怀揣大学文凭扎根玉麦近十年,在这片云端边境线上娶妻生子,夫妻俩把青春系在了雪山邮路上。
夫妻俩的快递站点是玉麦乡年轻人安居乐业的缩影,也是西藏“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乡村振兴战略结出的硕果。“致富不离边”的路子不仅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也让守土尽责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玉麦,警民肩并肩用足迹丈量着国土的经纬。 暴雨洗礼后的玉麦群山,岩壁湿冷光滑。巡边人员必须紧贴巨岩,手脚并用。巡边的路线都是未经开发的原始地貌,地表覆盖着湿滑苔藓和松软泥浆。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在这个河上只有这样一个木头桥,每次只能过一个人。民警说过这个桥一定要踩木头的两边,踩中间的话容易失去平衡。因为昨天下了一宿的雨,桥上非常湿滑。
夏季巡边路上的蚊虫挑战更为严峻,巡边人员往往要全副武装。
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放牧巡边已成为当地村民传承四十多年的戍边传统,通过牛群季节性转场形成天然主权标识带。2024年起,玉麦边境派出所民警还与护边员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每周联合开展5到6小时边境巡查,累计巡护里程已突破1800公里。
在玉麦,移民管理警察每月还会开展一次大型巡边活动,每次徒步几十公里,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花上至少三天时间,遇到大雪可能要一周以上。
总台央视记者 宋达:玉麦现在正在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其中就包括这一条桑杰曲巴巡边路。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巡山、守边,守住了祖国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如今这一条巡边路只是他们走过的一小部分,可以让后人更好地去感受和传承他们爱国守边的红色精神。
警民与游客共走巡边路,既致敬先辈,又续写着新时代的边疆故事。在玉麦,守护国土不再只是艰苦的坚守,更成为充满希望的幸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