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漁農業正積極結合創新科技實現轉型升級,早前更成功將深海養殖技術輸出中東,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點新聞》原創視頻節目《議視聽》近日專訪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並邀請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作為特約主持,詳述香港漁農業未來的現代化發展藍圖。
謝展寰在訪談中重點介紹了香港漁農業的三大科技化發展方向:
第一,深海網箱養殖打造「海上牧場」。漁農自然護理署在東龍洲設立的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成效顯著,其採用的深海網箱技術具有卓越的抗風浪能力,即使面對超強颱風「山竹」級別的惡劣天氣也能安然無恙。目前全港已有四個地點合共600公頃海域開展大規模深海養殖,未來將進一步拓展規模,打造香港特色的「海上牧場」。這項成熟技術更已成功輸出至中東地區,實現商業化合作;
第二,多層大廈養豬引入人工智能。香港正計劃引進內地成熟的「多層式現代化環保養豬場」技術,在密封樓房內實現集約化養殖。謝展寰強調,這項技術需要精準控制養殖環境、處理氣味和污水,並運用人工智能全程監控母豬懷孕、小豬成長等各個環節。政府將於稍後公開招標,邀請具實力的業界參與這項創新養殖計劃。
第三,濕地保育結合生態旅遊。未來在北部都會區設立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不僅是生態保護區,更會引入高科技淡水魚養殖技術,同時發展生態旅遊項目,實現保育、生產與休閒的多重效益。
謝展寰強調,香港在推動本地漁農業與「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聯繫過程中極具優勢,他指出香港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為出口產品提供品質保證;第二,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既能引進內地優質漁農產品豐富本地市場,又可作為技術和產品的國際化輸出平台。
謝展寰總結,這些創新發展將全面提升香港漁農業的競爭力,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和休閒去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撰文:劉妍伶、攝影:Sunny 福瑞士、編導:鄔茜、剪輯:錢思成)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