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中国(上海)国际藜麦中心举行了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中心主要负责人及管理团队也同时到位,中心迈出了实质性运营的一步。随后,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对中心“十五五”规划做了论证,印证了上海打造国际藜麦产业“新地标”的决心。
7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藜麦中心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宣告成立,明确了中心“三足鼎立”的组织架构,即下设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在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开展业务活动。时隔一个月,藜麦中心的组织架构从构想到落地,既反映了上海市农科院的务实高效,也说明,中国(上海)国际藜麦中心得到了上海市科学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实实在在的支持。
当下,上海市正在全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农科院成立中国(上海)国际藜麦中心,以实际行动助力是要义之一,对大健康时代藜麦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把握,生物技术研究所过去十年在藜麦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和积累,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特别是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成洪团队围绕藜麦全产业链开展科研的成效,获得国内外藜麦产学研各团队的高度肯定,同时也认识到,具有全球视野的上海各级政府,切实提供了资金、资源支持。
藜麦中心成立一个月便迈出实质性一步,是及时回应了为何能在上海搭建藜麦产业国际级研发平台,中心拿出“十五五”规划,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针对该规划一一论证,则表明了中心回应外界关切争取早日呈现特色、成果、竞争力的积极主动态度。
刘成洪汇报中心“十五五”规划。
记者发现,中心“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藜麦全产业链、藜麦产业化升级。规划面向中国藜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全球第三的产业基础和面临困境,围绕科技策源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国际化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种质创制与高效栽培、精深加工与产业升级、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全链复合型人才队伍四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十二项重点任务,包括种质资源创新、标准化栽培和加工技术升级、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等。
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成员表示,只要坚持国际化市场化,对标大作物展开科技攻关,上海有能力树立起国际藜麦产业“新地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