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塔城地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山区,县辖4个镇、4个乡,总人口8.7万人。2017年,托里县脱贫攻坚胜利后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振兴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实时监测退出贫困人口,实现乡村振兴不断加速。
产业带动,特色产品不愁卖
曾经的托里,土路泥泞、产业空白,在脱贫摘帽的喜悦背后,藏着防止返贫的硬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托里县以产业兴旺为目标,投入28240.7万元资金,建成了40个帮扶产业项目,创新特色产品,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我到这里来上班已经有两年了,鹰嘴豆作为村里的特色产品,不但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还带动了农户种植增收。”在天山小哥的生产车间里,那孜依古丽·巴德勒汗熟练地操作着车间设备说。
托里天山小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是新疆天山小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工厂于2019年8月份建成,2025年上半年总产值3713万元。现已形成黑小麦、普通小麦、鹰嘴豆等农产品生产能力5000吨、设计加工能力10000吨的规模。
公司现有员工46人,从托里县招聘的本地员工34人,其中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2人,员工平均工资达到3500元每月。今年在托里县种植鹰嘴豆6000余亩,带动120余户种植户,户均收入52500元,户均盈利10500元,是托里县产业带动巩固脱贫攻坚的地区级龙头企业。
“目前公司利用洁净热风压力熟化、低温粉碎等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出鹰嘴豆豆浆粉、鹰嘴豆胚芽营养粉、香酥鹰嘴豆、黄金豆等三大类十余种产品。”公司经理李伟向记者展示最新研发的鹰嘴豆豆浆。公司鹰嘴豆收购价普通6-7元,有机9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种植鹰嘴豆致富。
无独有偶,新疆百福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坐落于托里县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该示范园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7.8亿元,企业投资5.8亿元,主要包括种鸭繁育孵化、商品鸭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有机肥及基础设施等项目。
目前,该企业围绕大型肉鸭养殖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禽肉加工集散中心、鸭产业技术服务、鸭绒深加工服务、绿色循环污染治理等农业产业化建设深入发展,通过市场拓展、稳固、发展,逐步形成了高市场份额和良好口碑的全产业链一条龙企业。
企业依托新疆托里独特的饲养环境,冬暖夏凉、空气清洁,在托里县牧业园区种鸭存栏50万只,养殖基地分三个区,共101栋种鸭舍,全年可出鸭苗1亿只。种鸭饲养22周产商品蛋,可对外销售,25周开始产种蛋。每只种鸭全年可产270枚种蛋可孵化鸭苗,其他商品蛋全国销售。
目前企业用工1000余人,其中本地招工500余人,增加500户农户受益,带动就业700余人,500户脱贫户受益。2025年上半年总产值3580万元,营业收入总产值523万元。
技能帮扶,就业创业增收快
走进玛依勒塔吾家的农家乐小院,院里花草茂盛,环境优美,时不时传来主人爽朗的笑声。店主玛依勒塔吾热情地邀请远近的游客坐在小院的凉亭里,讲起他创业的故事。玛依勒塔吾记得,在2017年贫困户摘帽后,他向帮扶干部提出想做托里特色风干肉,村民们满是疑虑——这么偏远的地方怎么会有人来?面对质疑,村干部们没有退缩,他们忙前忙后一次次来到玛依勒塔吾家,帮他申请衔接资金补贴20万元,帮扶资金5万元,还凑了2万元帮他买冰箱、冰柜等设备。
由于阿克别里斗乡拉巴村在玛依勒山脚下,这里的草膘牛马吃山草、喝山泉水,肉质有保障,加上托里县风大,自然风干的肉品质优良,玛依勒塔吾独创的调料也为风干肉增添了独特性。很快,玛依勒塔吾家的风干肉就一售而空,2024年,玛依勒塔吾注册了个体工商户,以个人形式进行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玛依勒塔吾家的风干肉越做越好,周边的村民和游客慕名而来,他家的院子也被托里县妇女联合会评为了美丽庭院。2021年,在儿子的建议下,玛依勒塔吾开通了抖音,现在已经有5.4万粉丝。上门的客人络绎不绝,玛依勒塔吾负责制作和售卖风干肉、马肠子,而妻子就负责制作纳仁、抓饭和奶茶等哈萨克族特色美食,两人虽然忙碌,但是一年能卖150头牛马,风干肉纯利润达到30万元。
除自主创业外,托里县技工学校也为想要掌握劳动技能的脱贫户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学校针对脱贫劳动力稳岗压力加大、就业培训精准度不足,转化率偏低的问题,与各乡镇及行业部门多次沟通并持续推荐相关就业岗位。截至2025年,已组织开展培训62期,共培训3108人,其中包括中式面点师、育婴员、美发师、电工、电焊工、大型工程机械操作员等。同时,为满足行业新需求,今年新增了挖掘铲运和桩工机械司机、养老护理员两个特色工种培训。
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和培训学员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为期1至2个月不等的就业培训,主要抓住村民农闲的时机。结业后6个月内,进行定期回访并持续推送相关就业岗位,发挥技能培训优势。围绕“国通语+技能+政策法规+爱国教育+创业带头人”制定多样化培训课程,推行“技能+文化素质”模式,提高就业增收意识和市场竞争技能。
学校以“共建机制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共促教学质量、共担教育使命”为目标,与6所民办培训学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提升技工教育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脱贫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
实时监测,让“三类对象”不掉队
库普乡也木其村的加依娜尔·多来,由于丈夫为弱劳动力,两个孩子仍在上学,2014年被识别监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实现脱贫后,由于家中还经营着商店,上班时由丈夫看管,离家时间不能过长,她被政府安排到公益性岗位进行工作,负责村里街道的清扫和美化,每月收入1750元,加上商店的收入,家里一月能收入3350元,较大地降低了返贫的风险。
库普乡也斯道吾列提村的马哈什·木汗因突发重大疾病在7月15日被列为监测户,政府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款、帮扶低保,并召集村委会党委进行捐款。在马哈什·木汗本人报告病情后,也斯道吾列提村村委会立刻展开摸排,确认病情后申请到乡,库普乡立即报告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研判后反馈行业部门将其纳入帮扶。在实时监测贫困户返贫的流程中,各级部门迅速响应,将其纳入检测帮扶,确保精准到户。
目前,托里县不断完善监测机制,精准实施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村“两委”工作队三线并轨的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强化县乡村三级联动,加强与医保、民政、残联等部门协作,按月推送风险数据,全覆盖排查农村户籍人口,及时发现潜在返贫风险隐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做到识别纳入10日内制定帮扶计划,30日内落实帮扶措施。年初以来,全覆盖走访监测对象1轮次,新识别17户61人,标注风险消除19户59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211户678人,户均落实帮扶政策3.5条。
托里县不断扩大监测覆盖面,结合季度集中排查与日常动态跟踪,重点关注收入单一、因病、因学等重点人群,确保“应查尽查、应纳尽纳”。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一户一策”:对缺乏发展能力的监测户,探索“以工代赈+技能培训”模式激活内生动力;对医疗负担重的监测户,协调医保、卫健部门落实诊疗绿色通道,确保帮扶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夯实务工信息管理。建立“村收集——乡审核——县比对”三级信息核查机制,每月对脱贫人口务工信息进行动态校准,确保国办系统数据与实际一致。加强交通补贴等政策申报审核,将信息准确率纳入乡村考核指标,对敷衍塞责的责任人严肃追责。
“近年来,托里县持续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以发展产业为中心促进和带动就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未来,我们将不懈奋斗,持续发力,让脱贫成果更稳固,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托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姜虎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