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时,宣汉处处是“丰”景。
秋分时节,巴山南麓,州河两岸,稻香弥漫。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作业,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四川省宣汉县大地上,正以最美的姿态,展现着新时代“天府粮仓”的丰收画卷。
9月5日,在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种粮大户向森林正弯腰捡拾联合收割机作业后遗漏的稻穗,望着满载稻谷的运输车,他笑意盈盈:“今年又是大丰收,机器一个来回就是一满仓!”
当天,这里正是宣汉县2025年“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实收测产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专家组成员深入田间,现场亮出了“丰收答卷”。“示范田亩产874.26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听到结果,向森林喜上眉梢:“这全靠农技专家全程指导,我种了170多亩水稻,预估总产能达14万余斤!”
近年来,宣汉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四良”深度融合,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为重点全面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全面夺取粮食大丰收。
据悉,该县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155万亩以上,其中主要粮油作物水稻51.2万亩、玉米38.5万亩、春秋两季马铃薯预计种植35.9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62万吨。油菜种植约48万亩,总产近10万吨。
机械装备,铁牛驰骋颗粒归仓
金秋九月,稻谷满仓。在宣汉县天生镇,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种粮大户向太强驾驶着收割机在自家的稻田里作业,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快速转动的齿轮卷入“腹中”,切割、脱粒、出仓等工序一气呵成,一粒粒金黄的稻谷被装入车中。
宣汉是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为应对大面积水稻集中成熟的收割压力,当地农业部门积极向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借农机装备,加大农户购买收割机专项补贴力度,同时提前对接河南、江苏等地的跨区作业农机队参与秋收,确保颗粒归仓。
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农机手孙桂友正在田间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他告诉记者:“我们像候鸟追着丰收跑,这次带了10台收割机来,每天每台能收30亩,争取5天完成任务!”
“今年,我们水稻收割主要采取的是‘本地农机保主力,跨区农机补缺口’的模式,根据海拔、地势、成熟度,我们提前筹备了联合收割机、小型收割机和脱粒机500多台,全县水稻收割机械化率可达到80%以上。”宣汉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吴希华说道。
在君塘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新引进的低温烘干设备正满负荷运转。“收割、烘干、加工一条龙,稻谷不落地直接变成优质大米。”中心主任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日加工能力200吨,帮助农户每吨增值300元。”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实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大力推行“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累计建成宜机化农田70万亩以上(其中农田宜机改造2.1万亩),建成7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3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1个农机库房。成功打造了君塘-大成-马渡、胡家-红峰-毛坝等5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科技创新,良田良技点土成金
用良机、施良技、配良法,在泛着金色光芒的田地里,一幅幅忙碌的秋收画卷轮番登场。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是这幅“农田增效、农业增产、种植户增收”画卷的底色。
“测产结果出来了,平均亩产高达1201.1公斤!”近日,宣汉县峰城镇龙泉村玉米百亩攻关方试验田传来喜讯——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凡磊的严格实测下,较去年每亩增产183.15公斤,一举刷新全省山地玉米高产试验田单产纪录,再次彰显了“峰城经验”在西南山地玉米高产领域的卓越成效。
此次高产佳绩的取得,是该县31年科技深耕的结晶。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巧妙利用当地高海拔、向阳坡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病虫害轻等自然优势,集成应用了“良种、早育、密植、肥调、综防”五大核心技术。通过实施合理密植技术,亩均种植株数超过6500株,较常规种植增加近一倍,同时配套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玉米的光合效率和产量,突破了传统产能瓶颈。
据了解,宣汉县已在全县37个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示范田,并通过“千名农技人员蹲点包片”行动,将先进种植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县域玉米平均单产的显著提升,从1995年的238公斤跃升至2024年的540公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技术首次从山地成功推广至平坝地区(天生镇新芽村),通过实割实测亩产达到909.5公斤,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广泛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种植大户苏中华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我一共流转土地180亩,扣除成本后,亩均利润超过500元,直接收益达90000余元,比在外面务工强多了。”
近年来,宣汉县采取统一供种、合理密植、适期早播、平衡施肥、综防病虫等措施,抓好玉米增产增收。2025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8.5万亩,预计单产增产5公斤以上。
产业价值,提质增效农企共赢
丰收不止于“颗粒归仓”,更在于“提质增效”。
“今年,我们村油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产量可达70余万斤。”近日,记者来到宣汉县下八镇长春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春向记者谈起了他们的丰收秘诀。
据袁春介绍,为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解放农村劳动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该村积极引导农户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农户参与”的模式,确保油菜增产增收。
“以前,我们分散种植油菜,那个时候种植不仅费时费力,效益也不高。”下八镇长春村村民彭元江说,现在他们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让村里自主经营,不但可以得到500块钱一亩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宣汉创新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多元托管模式,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45万亩,带动小农户4.2万户。
在宣汉粮油产业园,一批批“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正在装车发往成渝地区。“我们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产业园负责人表示,今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预计突破5亿元。
“宣汉县通过科技创新、机械赋能、服务升级三链融合,实现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评价道,“为盆地丘陵地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夕阳西下,收割机仍在田间欢歌,金黄的稻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正在结出硕果,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宣汉,这个秦巴山区的农业大县,正用沉甸甸的丰收果实,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者:张平 符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