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大国,近年来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能提升的“拦路虎”。据统计,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巴西等主产国的60%左右,病虫害频发是关键制约——复种指数高、重茬连作普遍导致病虫危害率达15%–30%,严重时甚至绝收。
图为大豆叶上的点蜂缘蝽。
9月6日,在四川省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绿色高效生产现场观摩暨单产提升技术培训会上,仁寿县植保站抛出的疑问道出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困惑:“往年常见的大豆食心虫少了,但点蜂缘蝽这类刺吸式害虫却越来越多,它们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恰好揭开了近年来大豆病虫害发生演替的新趋势。
大豆种植有了“新敌情”?
9月6日至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豆重要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2025年中期现场观摩会暨工作推进会,在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遂宁市大英县顺利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员,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川渝地区种粮大户、农技干部百余人参会,共同聚焦当前大豆病虫害的新动态。
图为工作推进会现场。
近年来,大豆病虫害的种类与发生规律出现显著改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课题5骨干常小丽剖析了背后的三大关键原因。其一,种植结构发生变革。自2022年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2000万亩,仅四川一地推广面积就接近500万亩。这种区别于传统单作的复合种植模式,直接改变了病虫害的种群结构与发生规律。其二,外来品种持续引入。随着西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外来大豆品种被大量引入,当地大豆品种类型随之改变,进而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产生影响。其三,极端气候愈发频繁。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不仅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冲击,也直接作用于大豆病虫害,导致其发生情况出现变化。
那么,大豆病虫害的变化究竟有多明显?常小丽介绍,以往在西南区域仅个别种植区域零星发生的大豆病毒病,近两年来已发展为全省普遍发生的病害。四川农业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发发现,这种普遍发生的大豆病毒病,实则是由烟粉虱传播的新型复合侵染病毒。
大豆锈病同样成为潜在高发性病害。“在四川省,每年9月份的连续低温降雨天气,会为大豆锈病的高发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潜在威胁。”常小丽解释道。虫害方面,点蜂缘蝽的扩散趋势也不容忽视。作为“十四五”以来引发大豆症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点蜂缘蝽此前主要在黄淮海产区严重发生,而近两年来,在西南区域也已呈现普遍发生的态势。
这些病虫害的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病毒病以往发生极为零星,如今在整个区域内都有分布,危害性极大。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爆发性害虫,还会直接影响大豆产量。”常小丽表示,植保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可达25%以上,若不开展绿色防控,大豆产量损失可能会超过30%。
图为带状套作大豆常规防控对照。
针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常小丽介绍,“十三五”期间,团队主要致力于摸清本区域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发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进入“十四五”,工作重点则转向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应用,旨在为大豆生产筑牢病虫害防控屏障。
绿色防控给大豆穿上“免疫衣”
9月6日,眉山市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片示范田,相隔仅几米的田块呈现天差地别:一侧大豆叶片卷曲发黄,似蔫掉的“绿色玫瑰”,明显受病毒病侵害;另一侧叶片舒展、株型健壮,绿油油的豆株透着旺盛生机。
“没想到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这么明显!”专程从乐至县石佛镇赶来学习的种植大户周松,在田埂上反复对比后难掩惊喜。而在大英县示范现场,阳光洒满豆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蹲在田边,捧着一株大豆向观摩者展示:“我们要求的亩有效株数要达到7000株,单株结荚数可达120粒,百粒重可超30克,亩产力争突破200公斤。”
图为绿色防控的大豆田。
这场直观的“技术答卷”,正是源于科研人员系统性的技术攻关。项目于2023年12月正式启动,执行周期3年,覆盖东北、黄淮海、西南三大大豆主产区。四川农业大学承担课题5任务,瞄准西南“多作区”特殊性。
“要做好防控,先得摸清‘敌情’。”项目组科研人员常小丽介绍,团队近年来通过全省大范围联合调研,厘清带状复合种植大豆主要病虫害的演替规律,“只有明确病虫害主要种类是什么、何时发生,才能针对性制定防控方案。”
项目组研发了一整套绿色防控“技术组合拳”:种子包衣处理、封定结合除草、精准化学调控、理化监测诱控、一喷多促增效。
现场挂着的诱捕装置便是技术缩影——针对点蜂缘蝽的聚集素诱芯,既能监测虫口密度,又能减少害虫产卵量;而团队自主研发的专用种衣剂,还解决了大豆现有化学药剂偏少的难题。
图为现场挂着的诱捕装置。
“防控不只是‘治’,更要‘养’。”常小丽用通俗比喻解释项目融入的健康栽培理念,“就像人免疫力高了不易生病,我们通过塑造适宜大豆生长的环境,提升植株自身免疫力,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
技术落地成效显著:与常规对照田相比,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全生育期少施药2次,病虫害防控率提升25%—30%。大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依托该项目技术,已建成县级千亩展示片3个、镇级百亩攻关片9个,“去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百亩攻关片单产突破650公斤,创下全市新高”。
“把示范田的产量,变成农民田里的产量”
9月6日下午,项目工作推进会在仁寿县召开。项目首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陶小荣介绍,今年是项目执行中期和技术验证的关键之年,西南示范成效为下一步优化集成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工作进展。
推进会召开的同时,一场面向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会紧接着召开。农业农村部大豆指导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用一首打油诗开场:“云贵高原上接天,川渝盆地雨连连,惊雷一声良种现,高原盆地和平原,净作套作都丰产,天南地北笑开颜”,一下子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
图为培训会交流环节,各区县农技人员提问。
现场互动环节,仁寿县植保站工作人员提出了实际生产中的疑问:“我们县大豆病毒病高发,发现传毒昆虫疑似小绿叶蝉,不是常见的蚜虫,该怎么防控?”
专家回应,大豆病毒病有30多种,不同病毒传毒媒介不同,需先鉴定病毒种类,但核心是抓好媒介昆虫防控。“不管是蚜虫还是小绿叶蝉,用项目里的理化诱控+精准施药技术,都能有效控制。”
技术推广仍面临挑战。常小丽坦言,最大难点在于农户对复合种植模式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不了解。“单作模式下只需管大豆的病虫害,但复合种植涉及两种作物,很多种植户不知道如何防治,极度缺乏绿色集成技术。”
团队从2023年就开始推广这些技术,最初在几个示范基地应用,2024年该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常小丽表示,防控与否,差异天壤之别。射洪市防控效果差的田块,30%以上豆荚出现烂荚;而防控到位的田块,对大豆产量提升的贡献尤为突出。
谈及项目后续推进,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提出三方面举措:一是强化科技赋能,邀请专家深化项目合作,解决茬口衔接、除草剂药害等实际问题;二是推动主体提质,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主动应用示范技术,形成本土化经验;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农业保险”,为农户托底收益,“最终要把专家在示范田的产量,变成农民大田的产量”。
常小丽表示,项目将在2026年12月结束,接下来将重点优化复合种植下的防控技术细节,努力降低技术成本,让更多小农户用得起;还要完善病虫害预警机制,助力西南地区大豆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汶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