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作為澳門境內歷史悠久的民間華人社會福利團體,自1871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慈善救濟的宗旨,為澳門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醫療、教育及殯葬服務,成為澳門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治十年 (1871年) 所建鏡湖醫院之正門舊貌。(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1941年鏡湖醫院難童收養所。(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由沈旺、曹有等熱心人士於1871年在澳門連勝街創立。初期,慈善會以中醫服務為主,致力於贈醫施藥、安置瘋殘、停寄棺柩等慈善工作,有效緩解了當時澳門底層社會對醫療及救濟服務的迫切需求。隨著社會的變遷,慈善會不斷拓展服務領域,逐步發展成為涵蓋醫療、教育、殯葬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
1892年,年輕有為的孫中山先生從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畢業後,受聘於鏡湖醫院,成為該院首位西醫,也是澳門首位華人西醫。他的到來,不僅為醫院引入了西醫診療技術,更為澳門醫療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後,鏡湖醫院逐漸發展成為中西醫並重的綜合性醫院。
爭取華人醫生手術權
然而,澳葡當局規定,凡行醫於澳門,須持有葡國文憑。孫中山先生不得已在1893年9月26 日之後離開澳門。在其後50餘年,鏡湖醫院不斷爭取澳門華人醫生的權利,但華人醫生手術權一直得不到解決。
1941年鏡湖醫院西醫顧問團致函鏡湖值理會,倡建手術室,並在報告中疾呼:「猶憶孫中山先生在鏡湖醫院行醫之時,曾因我國多年積弱欲割一胱石而不可得,乃感不平等條約束縛之苦。科學無國界,研究無畛域。醫學既非限於某一人種所能獨享。」
值理會遂正式向政府申請、並送交手術室圖則,直至1943年澳葡當局才批覆准予設立手術室,但仍堅持華人醫生沒有手術權,施行手術須由葡籍醫生到場負責。期間幾經周折,值理會林炳炎主席及柯麟醫生等積極爭取,1945年終於取得澳門華人醫生手術權。
手術室開幕後,由1945年5月至1946年8月僅年餘時間進行手術近600宗,不但減除本澳市民病痛,中山境內、江門附鄉前來就醫者亦不少。遠近慕名,有口皆碑,成績斐然,患者因施手術得慶再生。
醫院自1871年落成以來,始終秉承「濟世為懷,救死扶貧」的宗旨,為澳門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目前,醫院擁有三座醫療大樓,配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如核磁共振、微創外科手術器械等,已成為集醫療、預防、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鏡湖醫院贈醫處。(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摘自 「澳門記憶」 文史網)
拓多個機構服務市民
除了鏡湖醫院,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還下設多個重要機構,包括鏡湖護士助產學校、鏡平學校及鏡湖殯儀館等,共同構成了慈善會的服務網絡。
鏡湖護士助產學校創辦於1923年,是澳門最早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的搖籃。學校依據中華護士學會制定的規章設置課程,分科教授,致力於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多年來,學校為澳門及周邊地區輸送了大量優秀的護理畢業生,為提升區域護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學校升格為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鏡平學校由鏡湖小學與平民小學於1948年合併而成。學校位於俾利喇街,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優秀的師資力量,為澳門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多年來,鏡平學校秉承「興學育才」的宗旨,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為澳門的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鏡湖殯儀館作為慈善會的重要服務機構之一,鏡湖殯儀館長期致力於為貧困居民提供減免殯葬費用的善終服務。自1871年建院以來,慈善會便承擔起施棺殮葬的重任,為無數貧困家庭送去了溫暖和關懷。1966年成立的殯儀館現今設有先進的設施和服務項目,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殯葬服務。
成就百年慈善團體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為澳門市民提供了大量實質性的幫助。在醫療領域,醫院通過引進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提高了澳門的醫療水平,為市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醫院還積極參與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災害救援工作,展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育領域,慈善會通過興辦鏡平學校和鏡湖護士助產學校等教育機構,為澳門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這些學校不僅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澳門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此外,慈善會還積極參與社會救濟和災害救援工作。
在歷史上的多次風災、水災和火災等災害中,慈善會都迅速響應,組織救援隊伍和籌集物資,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幫助。這些行動不僅緩解了受災群眾的困難,也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作為澳門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始終堅守慈善初心和使命擔當。
(本文部分內容引自婁勝華所著之《澳門社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門基金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