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是“软萌可爱的小鸟”
制作难度却是
来自史前工匠的“硬核”手艺
今天一起认识
软硬实力兼具的镂空云纹盖白陶鬹(guī)
01
造型像“软萌可爱的小鸟”
先民把信仰捏进陶土里
前端的长流微微上翘
中间的束颈细细的
搭配高高的脖子、鼓起的袋足
往那一站
就像一只“引吭高歌”的可爱小鸟
更特别的是
小鸟头上还戴着一顶优雅的“小帽子”
镂空盖的造型
像流动的云朵,又像飘出的水汽
△右为镂空云纹盖白陶鬹的线图(图自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章丘市黄桑院遗址发掘简报》)。
这只“软萌可爱的小鸟”其实是
镂空云纹盖白陶鬹(guī)
器壁很薄,应是作为礼器使用的
陶鬹(guī)的使用时间
约为距今5500年前到距今4000年前
陶鬹是山东地区史前文化代表器物,盛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长流、束颈、高脖、袋足是其重要特征。
一般用于盛酒、水,或作为礼器
大多为细泥陶胎,也有夹细砂陶胎
有些陶鬹可见烧灼用火的痕迹
现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鬹,造型为似鸟、长流、束颈、袋足。
△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鬹,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山东地区的很多遗址中都出土过陶鬹
数量众多,造型丰富
但是口部为镂空的陶鬹非常罕见
这件镂空云纹盖白陶鬹便是其中之一
△镂空云纹盖白陶鬹出土时,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挖掘。
为何先民要把盛水盛酒的陶鬹
做成鸟的造型?
这与山东史前先民的信仰密不可分
据史料与考古发现印证
山东地区史前先民有“鸟崇拜”的文化
将对鸟类的敬畏融入生活器具中
甚至以“鸟”来命名官职
02
史前工匠的“硬核”手艺
烧陶温度比家用烤箱高4倍
这只“软萌可爱的小鸟”
看着轻巧,制作难度却不小
白陶这种陶器品类
所用的原料并不是普通陶土
而是稀缺的瓷土
瓷土的含铁量低
烧制时,温度高于普通陶器
一般为1000~1200℃
比家用烤箱最高温度高4倍
(注释:家用电烤箱的最高温度通常为250℃。)
烧制后,能呈现纯净的乳白色
此后数千年的瓷器
胎土选择、高温烧制技术等
都能在白陶上找到雏形
因此,白陶也被视为中国瓷器的“祖先”
△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外,先民制陶的过程中
在尚未入窑烧制的陶坯上
切削直线比曲线更为容易
切削曲线会耗费更大的精力
且在面积很小的区域进行曲线切削
需要足够“硬核”的手艺来降低坏品率
这件镂空云纹盖白陶鬹堪称
当时的“大师级作品”
03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
沉浸式感受史前文化
打卡山东大学博物馆
除了这件“傲娇小鸟”,还有不少文物
能让你沉浸式感受史前文化
每一件都值得你停下脚步细细看
超薄极致工艺
刷新你对史前文化的认知
同属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因薄如蛋壳而得名
最薄处约0.2毫米
对着光线几乎能透出朦胧光影
线条流畅优美,通体乌黑发亮
宛如一块黑玉
早于甲骨文
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
同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山大丁公陶文
上面刻有5列11个互不相连的文字
书写流畅且多数为连笔
每个文字的笔画清晰可见
考古学家判断
丁公陶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
比甲骨文早了800年左右
文博日历丨哎哟!4200年前的古人好像写了一种很新的文字!
在指环上雕刻玉蝉
印证大汶口先民对蝉的钟爱
来自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玉蝉指环
(注释: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约6000—4400年。)
在环外雕刻了一只生动传神的卧蝉
在古人的观念中
蝉能“饮而不食、蜕变再生”
被寄予重生和羽化等美好愿望
印证了大汶口先民对蝉的钟爱
玉蝉的实物形象最早发现于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发现有不同形式的实物,说明古人对蝉这种动物十分钟爱。
此类三孔加一孔的玉刀中
年代最早的一件
同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玉刀
刀背一侧等距排列三个圆孔
均用圆形玉塞加以封堵
一侧短边处另钻一孔,未封堵
它是三孔加一孔的玉刀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后来龙山文化、石峁文化都流行这种型式
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
早期系统性证据之一
此外
先民日常劳作、打猎的工具
虽然粗糙,但每一件都见证了
先民如何一点点改造世界
各种带有花纹的陶器碎片
有螺旋纹、波浪纹、几何纹等
就像一本“史前绘本”
藏着先民的生活场景和审美追求
……
这些史前文物就像“时光按钮”
按下它们
你就能沉浸式感受史前文化
国庆假期
快来山东大学博物馆打卡吧
跨越数千年的史前文化
正等待与你相遇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丁丽洁
审校丨郭琪红 赵军慧
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
特别鸣谢丨山东大学博物馆 总台山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