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四五”纤维质量检测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多地以技术革新破题、体系重构强基、服务升级赋能,推动纤维质量检测从“质量守门”向“价值创造”跨越,为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技术破壁:破痛点 筑根基
在浙江绍兴再生纤维产业园,检测人员用便携式设备现场完成纤维成分分析,全程不足10分钟。“以前送样到实验室,来回得一周,现在当场出结果,每年能省近百万元检测成本!”园区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技术突破带来的实惠。这一便利,源自浙江团队攻克的“再生纤维成分快速鉴别”技术,该技术正加速推动绿色纤维产业规模化发展。
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精尖”检测技术的支撑。江苏研发的“功能性纤维智能检测系统”,将传统48小时检测周期压缩至2小时,为化纤企业抢占高端市场提供“精准导航”;河北针对羊绒产业“掺假难鉴别、品质难量化”痛点,研发“羊绒细度与纯度双参数同步检测设备”,检测时长从24小时缩至1.5小时,准确率超99.5%,每年为当地企业规避损失超2亿元,守护“中国羊绒”国际品牌声誉。
国产检测设备正逐步打破对外依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研发的新一代棉纤维智能检测系统,实现棉纤维无损拆分和定质量提取,精度比人工提高33%,获十多项发明专利授权。截至2024年,全国已完成30项纤维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复审,11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审查,技术创新与标准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为产业发展划定“质量基准线”。
体系织网:守安全 惠主体
“刚采收的棉花,在田间检测站就能出报告,合格马上收购,再也不用担心中间环节出问题!”山东德州棉农李师傅拿着检测合格单,顺利拿到收购款,脸上满是笑容。作为棉花主产区,山东布局20个田间检测站点,推行“采收即检测、合格即收购”模式,每年帮助棉农减少质量争议损失超3亿元,为国家棉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牢根基。
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四级检测体系正构建起质量安全“防护盾”。广东针对电商服装、家纺等消费热点领域,建立“企业送检+政府抽检+市场快检”联动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筛查不合格纤维制品超2000批次,及时下架问题产品,守护消费者“穿衣安全”;福建将湿态贴附性评价方法标准研究转化为行业标准,青海制定《牦牛绒》国家标准,各地特色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织密质量安全保障网。
公证检验“一证通行”的推进,更让市场主体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2024年,全国纤维公证检验覆盖棉花850万吨、非棉纤维首次突破10万吨,公检证书用于产业结算率接近80%,为近1340家企业节约检验费用近8.7亿元,有效维护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服务赋能:激动能 获认可
“有了定制化检测方案,我们的新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到97%,终于打开了高端市场!”湖北一家中小纺织企业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检测服务对企业转型的助推作用。依托湖北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的“纤维质量创新实验室”,20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精准技术支持,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型。
如今,检测服务正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赋能”。福建针对化纤新材料产业“出海”需求,推出“检测+标准+认证”一体化服务,帮助企业精准对接国际标准,2024年当地纤维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重庆“基于AI智能识别的皮草纤维鉴别检测系统研究”顺利验收,山东德州研制仪器化检验标准样品,各地以检测为纽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蔚然成风,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全国纤维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在质量安全守护中强化统筹协调,成为纤维质量检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与“力量”。
纤维质量检测事业正站在新起点。各地正推动检测技术与数字技术、低碳理念深度融合,开展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构建实验室能力评价体系。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检测价值的持续转化,这一“质量基石”将为纺织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