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指研究院最新发布专题《城市更新或成为“十五五”城市发展重要抓手,各项政策机制有望加快建立》。
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15万亿元,成为稳投资的重要力量。根据住建部披露数据,2021年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2022年全国共实施6.5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8万亿元;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6.6万个、完成投资约2.6万亿元;2024年全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2025年城市更新作为扩大内需重要抓手,预计投资有望保持较大规模。
从投资领域来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及地下管网改造等是城市更新重要内容。10月11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会上倪虹部长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在回答记者问时,秦海翔副部长提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17.5万套(间);改造老旧街区6500多个、老旧厂区700多个。
值得关注的是,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重要方向,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明显。2024年10月,住建部提出将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同时,多地明确要减少回迁房实物安置占比,更多采用货币化或房票安置政策。同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提出扩大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围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而专项债对该工作展开也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以来,中央明确允许把城中村改造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如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郑州等地将“专项债+货币化/房票安置”结合操作,对当地楼市均产生一定积极效果。根据中指监测,2025年1-9月,全国已经发行的新增地方专项债中,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租赁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等房地产相关的专项债发行约6400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分别为632亿元、1302亿元,涉及城中村改造的专项债发行816亿元,同比增长1.4倍。
从地方实践来看,今年以来多地已经落地城市更新相关实施文件,如深圳、上海等,部分城市也探索老旧住房自主更新,通过政策优化奖励,鼓励小区房屋产权所有人参与开展自主更新,加速推进老旧小区项目更新。预计未来居民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等模式有望在更多城市推广,老旧小区改造仍有较大空间。(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
责任编辑: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