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南京秋季糖酒会,精酿啤酒成为行业关注度最高的品类之一。
今年以来,五粮液仙林生态酒业有限公司推出精酿啤酒“风火轮”,主打中式五粮精酿;珍酒李渡则发布高端精酿“牛市News”;东北酒类连锁巨头小酒喔发布橡木桶精酿“傲云精酿”;蜜雪冰城、好想你、三只松鼠等食品企业也陆续宣布加码精酿啤酒业务......
那么,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精酿赛道究竟是一片潜力无限的蓝海,还是即将面临饱和的红海?
精酿啤酒的崛起之路
“精酿啤酒(Craft Beer)”这个概念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演变。最初只是一批啤酒爱好者的自酿实验,后来逐渐发展出小型酿酒工坊和独立品牌。
近年来,精酿啤酒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酒水行业中备受瞩目的细分领域。
市场数据显示,精酿啤酒在过去五年内增速迅猛,远超传统啤酒。2022至2025年间,精酿啤酒消费量以1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持续上扬,彰显出非凡的增长潜力与市场蓬勃活力。
在这一繁荣景象背后,随着精酿啤酒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5年6月,全国现存与精酿相关的企业已达2.4万余家,其中近一年内新增注册企业超4000家,60%以上的相关企业成立时间在1-5年。
与此同时,供给端的丰富进一步激活了消费市场,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数据显示,在售精酿商品数量从2024年Q1的843款增长至2025年Q1的1396款,增长率65.60%;在售新品数量从95款飙升至242款,增长率高达154.74%。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群体的结构性变化。
与传统啤酒以男性为主的消费格局不同,精酿成功撬动了女性市场——金星中式精酿消费者中女性占比达54.64%,其信阳毛尖等茶味精酿产品女性占比更是接近60%;鲜啤福鹿家等品牌精准瞄准18-35岁女性客群,主打微醺尝鲜场景。
另一边,Z世代的贡献同样突出,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显示,Z世代贡献了精酿啤酒65%的销售额。90后大厂白领Lisa向微酒表示:“喝果味精酿心理门槛低,有喝酒的爽感,却没有正式的仪式压力”,而00后消费者昱仔则偏爱在露营、烧烤等场景中饮用精酿:“搞气氛绝了”。
从爱好者自酿到资本追捧,从男性专属到全民消费,从西式风味到中式创新,精酿啤酒在中国用三十余年完成了从“小众爱好”到“千亿赛道”的蜕变,如今正迎来一场由资本和行业巨头主导的剧烈变革。
巨头为何纷纷“豪饮”精酿?
2025年的精酿赛道,巨头入局的脚步声愈发密集。
白酒领域,五粮液推出“风火轮”中式五粮精酿,定价19.5元/罐(390ml);珍酒李渡发布88元/瓶的“牛市News”;小酒喔推出的傲云精酿99元/瓶。
另一边,啤酒巨头同样动作频频,华润雪花与歪马送酒达成战略合作开发即时零售专属精酿,重庆啤酒推出乌苏精酿大红袍啤酒,青岛啤酒加码高端精酿线。
甚至食品饮料行业的跨界玩家也不甘落后,蜜雪冰城推出“鲜啤福鹿家”,好想你、三只松鼠等陆续宣布加码......
巨头集体“豪饮”精酿,微酒认为,本质是市场逻辑与企业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驱动力在于精酿赛道的高增长性与传统业务的增长困境形成的强烈反差。
宏观来看,传统啤酒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的红海。另一边的白酒企业,虽未出现整体性下滑,但增长压力同样显现。而精酿啤酒作为高景气赛道,不仅增速领跑行业,更具备高毛利特性,能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细看之下,白酒企业的跨界入局,更暗藏着资源复用与场景互补的深层考量。
有业内人士分析,白酒企业在渠道、品牌、供应链上的优势可直接转化为精酿业务的竞争力:渠道方面,依托成熟的经销商网络,快速实现KA、餐饮、团购等多渠道覆盖;品牌方面,白酒积累的高端形象可为精酿产品提供溢价支撑;场景方面,白酒侧重宴席等商务社交场景,精酿聚焦自饮、朋聚等非正式场合,二者形成冬夏季节互补与场景互补,有助于提升团队运营效率。
此外,白酒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上的经验,也能降低精酿的生产成本,形成竞争优势。
对于啤酒巨头而言,布局精酿是应对消费升级与产品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坦言,啤酒与其他酒饮的边界正逐渐模糊,创新产品是带动行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而精酿正是创新的核心载体。
跨界玩家的加入则看中了精酿市场的场景渗透潜力。
蜜雪冰城推出的鲜啤福鹿家,凭借与母公司共享的供应链优势,以6.6元/升的低价切入下沉市场,精准捕捉了大众消费场景的需求。
正如食品行业专家朱丹蓬所言,精酿已进入多口味、多客群的2.0时代,谁能精准匹配场景需求,谁就能抢占先机。
热闹背后的行业暗战
巨头的密集入局,让精酿赛道的竞争从“春秋混战进入“战国时代”,表面的繁荣之下,产品、渠道、价格的暗战早已硝烟弥漫。
在微酒看来,这场战争没有明确的宣战仪式,却在每个细分领域展开着激烈的攻防。
其中,产品创新的“差异化争夺战”最为激烈,er“中式本土化”成为最核心的战场。
自金星啤酒推出信阳毛尖茶味精酿引爆市场后,“啤酒+”创新成为行业潮流:金星快速推进战略,陆续推出龙井绿茶、茉莉花茶、普洱生茶等茶啤,甚至延伸至糖葫芦等药食同源类精酿;重庆啤酒推出乌苏精酿大红袍啤酒,首次进军茶啤赛道。
五粮液“风火轮”则以五粮元素为核心,打造中式五粮精酿概念。辛巴赫、牛市、傲云这三个品牌则主打橡木桶精酿概念。
渠道的“控制权之争”同样白热化,即时零售与线下场景成为争夺焦点。
传统工业啤酒依赖层级严密的经销商体系,而精酿啤酒则更依赖小众新兴渠道,这种渠道差异催生了新的竞争逻辑。
华润雪花与歪马送酒达成T2T战略合作,推出“冷链锁鲜30分钟达”服务,瞄准电竞、露营、夜市等即时消费场景;泰山原浆入驻美团闪购后,上线门店超3000家,销售额增速连续三年超100%;百威亚太也在即时零售领域实现双位数增长。
价格的“梯度攻防战”也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目前精酿市场已形成清晰的价格分层:高端市场主打品牌与品质;中端市场定价兼顾品质与性价比;低端市场则以低价抢占下沉市场。
这种梯度竞争看似覆盖了不同消费群体,但实际也暗藏价格战风险:低端市场的低价策略可能压缩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而高端市场若缺乏足够的品牌支撑,也将面临“昙花一现”的危机。
暗战之下,真实的市场现状是:中小品牌正面临“生存危机”。
据行业观察,2024年以来已有近百家小型精酿工坊倒闭,核心原因在于资源差距悬殊。
微酒了解到,巨头凭借供应链优势可将原料成本降低20%-30%,凭借渠道优势可快速铺向全国市场,而中小品牌既缺乏研发能力,又难以承担渠道费用,只能在区域市场艰难求生。
谁将成为最后赢家?
可见,如今精酿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2.4万余家企业同台竞技,巨头与新锐各有优劣,谁能最终胜出,尚无定论,但行业已呈现出清晰的竞争逻辑,未来的赢家或将具备以下核心特质。
首先,是具备“供应链+渠道”双重优势。精酿啤酒的短保特性对供应链与渠道的响应速度要求极高,谁能实现“生产端降本+渠道端高效触达”,谁就能掌握竞争主动权。
其次,是深耕“本土化创新”。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中式精酿已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方向。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口味叠加,而是深入挖掘中国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与文化认同。
最后,是擅长“场景运营”的玩家将抢占消费入口。当下,精酿啤酒的消费场景正从传统酒馆向家庭、露营、夜市、电竞等多元化场景延伸,场景运营能力成为关键竞争力。
中研产业研究院预测,2026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00亿元,这片赛道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但规模扩大的同时,行业洗牌也将加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终将被淘汰。最终,是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巨头笑到最后,还是深耕创新的新锐品牌突出重围?是高端市场占据主导,还是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精酿赛道的故事才刚刚进入高潮,所有答案仍在市场的检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