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连片的优质稻田充满丰收气息,鳜鱼养殖基地的水面映着云影波光,环山坡湖的田园商务区风光正好,“新村民”居住的共享农房外爬满紫色藤蔓……这片曾被“人口外流、资源闲置、农业低效”困住的超大城市近郊沃野,如今已褪去沉寂,用“科技兴农、资源活农、农旅融农”的画笔,织就出一幅“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新图景。

科技为笔,激活农业“新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底气,科技是精气。”在山坡街道的鳜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徐亚兵指着池边的智能监测设备,话语里满是底气。
曾经,这里的鳜鱼养殖全靠“看天吃饭”,苗种依赖外购,成活率不足60%,效益始终上不去。如今,街道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起“育—繁—推”一体化体系,苗种自给率一举突破90%,年产鳜鱼苗2600万尾,周边县市养殖户纷纷前来取经。
除了鳜鱼,科技的“魔法”还落在了功能水稻、特种红薯等作物上。在湖北薯旺公司的试验田里,湖北省农科院专家正指导技术员筛选红薯新品种,联合培育的“天子山1号”红薯脱毒种苗,成功把病毒减产率从30%压到了6%,甜度比普通红薯高30%,还耐储存,去年试种亩产达5000斤,亩纯收入超千元。
从实验室到田间,科技正让山坡街道的传统农业一步步告别“低产低效”,迈向“高质高效”。
闲地生金,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以前村里的老房子空着没人住,种普通水稻赚不了几个钱,谁能想到现在‘旧房生金、闲田生财’?”山坡街绿化村村书记陈功英站在熊家湾改造后的共享农房前,笑得合不拢嘴。
绿化村村民的老房子原本闲置多年,去年通过街道“整村运营”模式焕发新生,摇身一变成了“共享村落”,目前第1期新村民已经入住12户,第2期新村民也已经预定10余位,整个村庄按照3期150户的标准,将会逐渐发展成一个乡村田园的大社区。
山坡街道的“资源盘活术”,核心是瞄准林地、水田、旱地、水面、房屋“五类资源”,分类施策找“出路”。水田上,引进农业企业发展富硒稻、黑稻,推动从“卖原粮”向“卖健康”转型,去年优质稻每亩增收500元;旱地里种特种红薯,村民既能收地租,又能挣务工钱;水面资源聚焦鳜鱼苗养殖,建成规模化基地;林地则发展桂花、香樟育苗产业,年产值近200万元;而闲置农房通过“共享村落”“田园商务区”模式,吸引文创、电商企业入驻。
在山坡街韩家湾旅居商务村落,刚完成装修的民宿正准备迎客。运营负责人李伟介绍:“我们保留了原有民居风貌,加装现代化设施,周末客房基本满房,还带动村民卖土鸡蛋、野菜,平均每户每月能多赚1500元。”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山坡街道用“绣花功夫”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增收的“金土地”。

人才扎根,筑牢振兴“硬根基”
“如果不是街道的‘四个一’计划,我可能还在城里飘着。”在薯旺农业基地的深加工车间,运营总监龙啸天正调试红薯自动分拣流水线。去年,他通过山坡街道返乡创业——街道提供入乡住房、一块试验田,还对接高校资源,在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成功与蒙牛、乐肴居、黄商集团等企业达成了红薯冰激凌、红薯包子等食品定制的合作意向。2024年秋收,1.25万吨红薯从这里运往全国,3000万元产值让沉寂多年的村湾响起了货车的鸣笛。
山坡街道深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除了“四个一”模式吸引大学生返乡,还通过“科技特派员”机制柔性引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的专家每月定期驻点,为养殖户、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发挥党员示范户“头雁效应”,党员带头种功能稻,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赚”的良好氛围。
作者:陈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