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紫禁城“地下史书”! 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亮相

中国网2025-11-04

图为展览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中国网11月4日讯(记者 苏向东)“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今起在故宫永寿宫面向公众展出。

一眼700年!5个朝代的建筑遗存,难得一见的元代孔雀蓝琉璃筒瓦等166件(套)珍贵文物,首次向世人揭秘了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2020年10月以来,为配合“造办处旧址环境整治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考古人历经五载对造办处旧址区域开展科学发掘工作,揭示出元代、明早期、明中晚期、清早期、清中晚期共5个时期的遗存,取得紫禁城考古迄今为止最为丰硕的成果,为了解紫禁城的“前世”,解读紫禁城的“地下史书”,阐释紫禁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实证。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徐海峰介绍“紫禁城下的大地史书——元明清三叠层”。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这是迄今紫禁城内面积最大、遗迹类型最丰富、时代序列最完整、学术意义最突出的考古遗存。”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徐海峰告诉记者。

清宫造办处是清代紫禁城中御用器物的生产中心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堪称皇帝的“私人作坊”,主要负责宫廷御用品的制造、买办、维修、贮藏。其旧址在内务府以北、慈宁宫建筑群东南区域。造办处近傍三大殿,是紫禁城外西路的一处关键空间节点,在紫禁城历史的各个时期,这里都曾是各种重要宫廷建置的选址之地。

图为展览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第一单元“紫禁城下的大地史书——元明清三叠层”,通过中心展台以及“管窥金元”“永乐肇造”“崇基荡平”三个板块讲述清宫造办处所在区域的前世:元大都的吉光片羽、明代营建紫禁城时奠定的万世不拔之基、明嘉靖时期对紫禁城外西路的改造。

立体再现的地层堆积和遗迹模型呈现了紫禁城地下的隐秘世界,述说着这座天子之城的过往岁月。睿思巧构、精湛艺技,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营造巅峰。

据悉,今日之紫禁城部分建立在元宫遗迹上。学界一般认为,元宫位置与明清紫禁城部分重合而偏北,故而造办处旧址在元代约略处于宫城西南部。造办处遗址已确认了多处元明清营造叠压打破所形成的局面。而出土的早期建筑构件中,金代构件占比甚至超过元代构件,证明了金中都北郊离宫建筑群与今日紫禁城在空间上的邻近。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馆员李纬文介绍,关于明早期紫禁城外朝西路的建置,官修文献惜墨如金。我们仅能知道这里从南至北存在四组建筑:武英殿、仁智殿、大善殿、仁寿宫。清代造办处的范围,约为当时大善殿之所在。经过考古发掘,现已确认在发掘范围内存在三座明早期建筑与一道墙的遗迹。根据这些遗迹的形制与位置可知,它们分别是一处大型建筑群的正殿、东侧一座方形偏殿、东侧一座廊庑以及建筑群东墙。这些建筑的基础运用了斗形基槽、夹砖夯层、砖砌磉墩等建筑技术,代表了明代早期,尤其是永乐时期官式建筑的高规格基址做法,让我们看到紫禁城始建时地下工程的浩大与精细。

“此次23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只是揭示了紫禁城碎片拼图的一角。”徐海峰说,由于明清故宫建筑的覆压,元大内的基址已不可能整体展露。紫禁城考古正在逐步推进对这座谜之宫殿的拼图式发现与复原研究。

琉璃套兽元代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图为展出的出土文物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黄琉璃龙纹联办滴水残件 明早期 故宫造办处遗址出土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金元时期的绿琉璃龙纹重唇板瓦、“太”字戳记灰陶筒瓦残件……一件件新出土的文物,静静诉说着金元时期灿烂的文化。

而今,西河沿、隆宗门、造办处等区域的考古发掘已经证实,元代建筑遗迹与建筑构件等遗物在今日紫禁城地下广泛分布。元代琉璃构件以绿、孔雀蓝等冷色调为主高等级构件往往采用套色设计;甬道铺装使用模印砖,图案多样。这些遗物见证了元代宫殿瑰丽精雅的形制。

天蓝玻璃残片 清 故宫造办处遗址出土

天蓝玻璃天球瓶 清·咸丰 故宫博物院院藏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第二单元“紫禁城的手工技艺中心——清宫造办处”,通过“金玉作”“造办处出土玻璃制品”“清代瓷器”“做钟处”“匠人日常”等板块,展现内务府造办处作为清代紫禁城中御用器物的生产中心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舞台的重要地位。史料与遗迹互证、遗物与旧藏比对,造办处的印记逐渐清晰,造作留痕、匠艺有证,古代中国手工技艺极盛于斯。

文物再现了清宫“打工人”的日常饮食和娱乐生活。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有趣的是,造办处遗址出土了从康熙至乾隆时期的民窑瓷器残片外,周围还密布着灰坑等各类生活痕迹。通过土样浮选、骨骼物种鉴定等研究方法,考古团队获得了那个时代“打工人”的日常食谱。

李纬文说,故宫造办处发现的动物遗存主要为当时肉食消费后遗留的动物骨骼,包括家猪、羊(主要是绵羊)、鸡、鹅,其中家猪占绝对多数,另有很少量的牛。遗址中还出土了少部分蟹钳、鱼骨和贝壳等水产食物,反映了清代造办处匠人较为丰富的膳食结构。

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协办,展期3个月。(完)

中国驻越南使馆提醒在越中国公民注意防范台风“海鸥”

2025-11-04

第138届广交会闭幕 到会境外采购商超31万人创新高

2025-11-04

第138届广交会11月4日闭幕

2025-11-04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

2025-11-04

广深铁路I、Ⅱ线动车组列车将最高按时速200公里运行

2025-11-04

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 援助乌克兰超18亿欧元

2025-11-04

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26人死亡

2025-11-0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表示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时刻

2025-11-04

焦点访谈|透过广交会,看中国外贸向“新”向“智”向“绿”活力

2025-11-04

科技赋能 书写渔业新篇章——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11-04

盐碱地里看“怪兽”——河北举办旱碱麦耕种装备观摩展示会

2025-11-04

看科技如何助力安徽秋种

2025-11-04

217种敖汉好物“组团”进京,这场盛宴不容错过!

2025-11-04

QS亞洲大學排名2026 港大奪冠五校躋十強 蔡若蓮:充分體現香港高等教育的雄厚實力 彰顯政府相關措施的成效

2025-11-04

香港故宮首場戶外展覽 以多種材料塑造中式園林

2025-11-04

浸大附屬學校辦專題展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2025-11-04

华侨城物业“降价”保盘失败,同行“撒钱”抢豪宅

2025-11-04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启动下闸蓄水

2025-11-04

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2025-11-04

“埋头干饭”“按时喝水”“劳逸结合”——小鼠上太空科普微镜头

2025-11-04

遇到甲流不要慌,听听大夫怎么讲

2025-11-04

外交部:中方对金永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2025-11-04

第八届进博会丨抢搭“进博号”快车 各国展商期待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

2025-11-04

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会倒计时 记者带你抢先探营“四叶草”

2025-11-04

欧洲多家智库:为欧中绿色合作指明方向

2025-11-04

以史为鉴、以史为桥,汇聚团结奋斗的前行力量

2025-11-04

新质新造·兵团丨图木舒克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2025-11-04

万人说新疆丨跨过国门去上班

2025-11-04

人民日报看新疆 | 产业集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5-11-04

“为世界经济注入宝贵的‘亚太信心’”

2025-11-04

美豆农:政府不稳定关税政策带来持续压力

2025-11-04

台湾光复昭示祖国必定统一

2025-11-04

【理响中国·经视图】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11-04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滴水的“增值”之旅: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2025-11-04

人民财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11-04

【有理有句】“简”述千年,品“牍”时代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