موقعیت فعلی:اخبار > news > متن
چیزهای بزرگ و کوچک را در اطراف مردم حل کنید
2025-05-05 منبع: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书页次第翻开,民生福祉的篇章精彩纷呈,倾注着人民领袖的心血智慧与擘画领航。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辽宁。在沈阳大东副食品商场,见到拎着大包小包的市民,问问“年货置办齐了没有”;碰到戴着眼镜的孩子,叮嘱“加强户外锻炼”;见到市场管理人员,强调“保障食品安全”……一句句暖心关切,连起领袖和百姓的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春意渐浓,民生向暖。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人民意愿又将融入国家意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正是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2025年元旦,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城市更新项目二期开街,老厂印记与时代潮流相互碰撞,曾经远近闻名的“老破小”,如今升级为时尚现代的“打卡地”。

去年,正是在这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句话,流露为民初心,标定民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的经典论述前,总书记驻足凝视。

中华大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交融相通。

在陕北,沉吟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正定,体悟郑板桥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北京,引用古籍中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思接千载,沉淀的是人民情怀,酝酿的是民生福祉。

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这正是共产党人的“大事小事观”。

2021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2年,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民生是“国之大者”,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

全国两会上,在湖南代表团关心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在四川代表团惦念“悬崖村”的村民们,在青海代表团关切庄稼长势、牛羊肉价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9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数百名代表委员发言。问答之间,民生大计在一件件百姓小事中酝酿生发。

这是根植人民的赤子情怀。

“我不到16岁就在陕北的一个小村子里同农民住在一起、干在一起,知道人民愁什么、盼什么。”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深情讲述。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印刻着梁家河“大学问”的启蒙,浸润着正定“半城郊型”经济的探索,熔铸着宁德“滴水穿石”的坚韧……这份源自乡土的炽热情怀,让民生政策始终紧扣百姓关切。

当他在湘西十八洞村走进石拔三家漏风的木屋,精准扶贫的方略便有了精细的坐标;

当他在抚顺握住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居民的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绘出厚重的民生底色;

当他在三明市走进沙县总医院向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市民张丽萍询问费用和报销情况,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全面推广,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

行程万里,所到之处,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始终是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念念不忘的初心,亦是久久为功的笃行。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民生向好依靠发展向前,万众一心凝聚发展动力。

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其中之一便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一年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写入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唯有高质量发展,才能高水平托起人民的幸福。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当得知张家港市永联村前一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3万元、村民人均二次分配1.7万元时,总书记高兴地说“这个收入情况还是很厉害的”,叮嘱“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个个乡村的民生建设成就,照见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

如今,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正以蒸蒸日上的发展成果提升着人民的获得感。河北滦平,荒山上的光伏板映出灿烂阳光;陕西柞水,“小木耳”变成“大产业”;山西大同,“黄花菜”开出“致富花”;陕西延安,“小苹果”结出“幸福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

新时代以来,“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大家一起走这条路”的足迹,在高质量发展中演绎新篇。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到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再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也是恢宏壮丽的民生答卷。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助推器”——

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人口规模巨大”里可以看到巨大的民生需求;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里可以看到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里可以看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懈追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里可以看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走和平发展道路”里可以看到中国“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大国担当。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彰显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

黄海之滨,山东日照,一条阳光海岸绿道,连山海,穿松林,过村居。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光海岸绿道考察调研,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了解当地升级文旅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总书记指出:“绿道建设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设施很好地结合起来,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还海于民、还景于民,老百姓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沿着阳光海岸绿道布局,日照市不断丰富文旅项目,人气越来越旺,旅游经济也红红火火。2024年,日照市19家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079.81万人次,营业收入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75%、23.05%。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能够更好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下,长江岸线的“临江锈带”成为“滨江绿带”,积蓄着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澎湃势能;

“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的希冀中,“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带动商品消费平稳增长;

“老年人越来越长寿,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的嘱托里,智能科技、康养健身等产业精准“适老”、悉心“为老”,“银发经济”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加快发展。

…………

民生与发展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六个必然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曾经,一纸户籍,在城乡间划出一道“鸿沟”。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摆上了中南海的议事案头。

自此,户籍制度改革按下“加速键”:破难题、蹚新路,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2014年以来,共有1.5亿农业转移人口平稳有序进城落户,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35.9%提高到2023年的48.3%,城乡二元对立逐步打破,更多奋斗者找到温暖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以改革谋民生之利——

2023年11月29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走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作为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重大改革,上海近年来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让更多新市民、年轻人实现安居梦。

当时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的郑岚予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自己租赁的新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考察中,总书记指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改革目标所向。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对他们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

8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平台责任等焦点问题,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各类服务站点加速建设……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的短板加快补齐。

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法律援助、养老托育、教育减负……一份份改革文件获得通过,一项项制度安排渐次落地,更好地回应了百姓的急难愁盼,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只要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就坚决地破、坚决地改”,改革的价值取向始终鲜明。

以改革解民生之忧——

三次手术的经历,让河北石家庄居民郭桂英深有体会。

2015年,第一次手术。拿着社保卡、转诊证明,跑部门、填表格;出院后,复印病历、取回发票、返回报销,过两个月才完成报销。

2022年,第二次手术。用手机完成异地就医备案,拿社保卡办入院,出院时系统实时结算,不再来回跑路。

2024年,第三次手术。“不再需要备案,带上社保卡或使用医保码就行!”

一张社保卡,三地通用,医保报销改革映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民生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规则机制衔接……党的二十大后,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民生保障难点、堵点的系统性、针对性不断增强。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要求各级干部“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行动派、实干家”应有怎样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国家森林公园,谷文昌纪念馆坐落在这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敬仰。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里,寄托着把好事办好的深厚情怀。

“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起那个令他难以忘怀的梁家河。

1998年4月的一天,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登上船舱,访贫问苦。1998年年底,他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说:“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2014年全国两会,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袒露心扉:“我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确实发自内心地牵挂他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岁月流转,情怀不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想什么,党员干部就干什么,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里,有把实事办实的作风承诺。

2024年11月,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一张《服务群众事项清单》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指出:“过去更多的是要求群众去做事,现在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个“根本的变化”,镜鉴干部作风之变,事关民生福祉。破解“来回跑”,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缓解“看病贵”,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患者药费单不断“瘦身”;化解“落户难”,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群众“心上事”就是干部“上心事”。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这个“根本的变化”,在于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落实落细。在贵州,总书记深刻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在新疆,总书记深情寄语:“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在江苏,总书记话语坚定:“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里,有把难事办妥的实干担当。

2019年全国两会,河南濮阳县的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用浓浓的乡音向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国农民的“八个梦想”——“想脱贫致富,想就地城镇化,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上学,想让村里有一个好的文化场所……”

总书记认真倾听,眼光里满是鼓励。他微笑着说:“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一抓到底,就一定能造福于民。

老旧小区改造是“难啃的硬骨头”,越到后面,遗留问题越复杂,难度系数越高。2007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指出:“旧区改造一定要坚持推进,不能让老百姓再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生活下去了。”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旧城区改造“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经年累月,持续攻坚,2022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终于完成。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硬骨头”被彻底啃下。

“老旧小区改造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征程上,难啃的骨头一点都不少。“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当好坚定的行动派、实干家,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好了还要再好,不能止步”。

(本报记者邝西曦、刘书文参与采写)

رتبه بندی خواندن
سرمایه گذاری در چین ، سرمایه خارجی سرمایه گذاری خود را در "رأی اعتماد به نفس" افزایش می دهد - دومین نشاط جدید اقتصاد چین را از جریان عوامل تجربه می کند
چگونه امور مالی از شرکتهای خصوصی پشتیبانی می کند؟ این سمپوزیوم سیگنال قوی ارسال می کند
چگونه امور مالی از شرکتهای خصوصی پشتیبانی می کند؟ این سمپوزیوم سیگنال قوی ارسال می کند
مقدمه ای در فصل های اصلی "آثار اقتصادی شی جینپینگ" جلد 1
اخبار ویژه
مقدمه ای در فصل های اصلی "آثار اقتصادی شی جینپینگ" جلد 1
مقدمه ای در فصل های اصلی "آثار اقتصادی شی جینپینگ" جلد 1
زمین لرزه ای به بزرگی 3.2 در Changning County ، Yibin City ، استان سیچوان ، با عمق 8 کیلومتر رخ داد
زمین لرزه ای به بزرگی 3.2 در Changning County ، Yibin City ، استان سیچوان ، با عمق 8 کیلومتر رخ داد
هات اسپات 24 ساعته
1مقدمه ای در فصل های اصلی "آثار اقتصادی شی جینپینگ" جلد 1
2مقدمه ای در فصل های اصلی "آثار اقتصادی شی جینپینگ" جلد 1
3زمین لرزه ای به بزرگی 3.2 در Changning County ، Yibin City ، استان سیچوان ، با عمق 8 کیلومتر رخ داد
4زمین لرزه ای به بزرگی 3.2 در Changning County ، Yibin City ، استان سیچوان ، با عمق 8 کیلومتر رخ داد
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 www.china-news-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