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作为农业大县,曾经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村集体经济长期低迷。近年来,该县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传承和弘扬“小推车”红色文化(濉溪是淮海战役主战场,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为指导,遵循“姓农”“兴农”“富农”原则,聚焦破解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探索通过盘活闲置建设用地、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方式,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下沉镇村,打造多类型、多业态融合的综合性“共富梦工场”。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共富梦工场”73个,入驻企业157家,覆盖11个镇63个村,累计带动34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动报酬超4800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目标,全面激活一二三产资源,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修复社会结构
工厂进农村,老板变乡亲;农民变工人,城乡一家亲
王凯旋是土生土长的濉溪县双堆镇人,年轻时外出创业,现如今是江苏无锡市一家机械制造业的成功企业家。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所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去无锡招商引资,做思想工作劝其回乡办厂。经过再三思考后,抱着一番回报家乡的想法,就回村里投资建设了一个植绒机械厂。随着企业入驻后,他又把上下游两家企业招引到村里,就这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创造了比较多的就业岗位,父老乡亲就此在村里变身了“产业工人”。
40岁的葛洁是跟着王凯旋一起回乡的农民工。听说老板要回家乡办工厂,第一时间报名。“现在的生活真是很开心,能照顾家人。”在厂里从事装配工一岗的他介绍说,现在每天回家骑电动车只要5分钟,工资待遇与在城里一样,唯一变化的就是每天可以回家。
来自浙江嘉兴的余德明是王凯旋招来的下游企业植绒面料厂的负责人。“之所以从城里来到安徽乡村办企业,主要是考虑到离源头机械厂近,维修保养改良成本低;其次是因为村里有闲置的大棚可直接改造租用,不需要买地建设等,属于轻资产投入运营。这里的政府和村民对我们都很好。生产工作中有任何问题找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帮助联络解决。这里的村民很淳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厂岗位,认真踏实。跟城里工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即使有急事,都不愿意请假旷工,会让家中的七大姑或八大姨临时代劳帮忙顶上。我们也体谅农民的生活工作特性,在农忙季节也会给农民工安排班调休,让他们不误种地、浇水、收割等农活。”
改善家庭生态
打工中年人陆续回乡,留守大军亲情回归,农村返璞归真
见到双堆镇高家村的农民苗理想时,他正在村里引进的安徽欧兹机械有限公司里从事线切割一岗。“中学毕业后就在外打工,结了婚有了儿子就跟妻子一起外出,孩子是交给家中老人照顾。自从村里两年前引进了机械厂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来打工。每个月5000至8000的收入,妻子在加工中心也有4000元工资。最重要是每天都可以回到家里陪伴老人和儿子,孩子和老人再也不是留守族了。”这位憨厚的中年人感叹道,以前一年最多回两三趟,在家住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家乡对于自己而言几近陌生,对家人牵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8岁的吴井村村民王飞燕上个月刚刚回到村里引进的淮北市爱特尔玩具有限公司从事玩具分检工作。“我父母都是本分的种地农民。可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渐渐脱离了社会。现代农业机械不会用,电脑操作运用也不会,就连简单的用手机APP操作交纳新农合、医保等都要随时跟我视频请教。在外打工的我打心眼里心疼他们,当得知村里有了工厂后,我跟老公商量还是选择回到农村工作。可以更好地尽孝、陪伴老人。这一个月的陪伴,他们进步很快,这两天我还给我爸报了一个驾驶班,希望他能拿到驾驶证,学会开后多点人生技能榜身。”说话间,王飞燕眼眶泛红。
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
口袋子、村集体纷纷鼓起来,党组织联农带农有威信
李飞是刘桥镇杨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网红书记。一次在网上直播带货时,南京一位素不相识的企业家看到他的直播后,主动联系说想扩大产能,被他的“三农”情怀感动,愿意到村里投资建设纺织厂。双方实地考察后,村里决定利用产业衔接资金建好厂房,每年年化率5%的收益出租给纺织厂。同时村集体投了100万元资金入股这个纺织厂,按照20%的收益比例分红。
记者来到挂着“共富梦工厂”的乡间纺织厂探访已是傍晚7点钟,依然是机器声隆隆、满负荷开工。“现在订单比较火,所以工人三班倒。南京总部只需要在外抢订单,村里工厂的所有事情我们会帮他打理好,只需要按要求生产出来。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管理。”村两委作为股东之一,在工厂发布就业岗位时要求,村民房前屋后卫生要做到位,达到“美家美院”的标准。
村里农民顾振说,原来在本地干零工,闲暇时间种地,现在在纺织厂上班,零工变成固定工,实现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每个月有5000元的固定收入。自从他到工厂上班后,土地就流转给了村集体,还能得到固定的流转收益。
“村里工厂招工首先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外地人不要;第二是未婚的不要。”双堆镇高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张玉朋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限定就是通过工厂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发现只有结了婚的本地人才能安心在村里工厂工作。不过随着“共富梦工厂”的增多,回乡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村两委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比如说要增加村里的健身锻炼设施,希望修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村两委也在与时俱进地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尽力满足村民们的服务需求。
“自从引进了4家企业后,现在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负数变成了现在103万元。我们村现在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100元补助,村里对二孩家庭奖励1000元,三孩家庭奖励3000元。村里有考上大学、当兵的家庭等都有奖励。村里修路、修桥、修井、安装路灯都一一实现了。”双堆集吴井村书记马香龙感叹说。
缩短城乡距离
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农工结合改变乡村面貌
在百善镇鲁店村的“共富梦工厂”加工车间里,村民周彩霞熟练地操作着自动化烘干设备。周彩霞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能拿到稳定的流转费,她自己则在车间上班,每月固定的工资,日子过得比以前红火多了。
退役军人陈永红去年在百善镇鲁店村承包了 1000多亩土地种植土豆,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当年便取得了良好的收成。尝到甜头的他,在 2025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又承包了 3000多亩土地。陈永红的土豆种植产业实现了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这为当地村民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村里利用产业衔接资金建的厂房租给陈永红作为工厂,同时也方便了村民上下班。陈永红每天都在地里与百姓一同劳作,大家一边干活一边交流,分享着种植经验和生活趣事。
村里的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还吸引了不少城市人才前来就业。来自市区的技术员邱振明,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他说:“鲁店村的发展潜力很大,在这里工作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比在城里挤地铁舒服多了。”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鲁店村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记者在村里看到:标准化的钢构厂房、宽敞的柏油路,超市、快递点等一应俱全,生活便利性丝毫不逊色于城市。
既有田园风光,又有产业活力,建设在田间地头上的一个个“共富梦工厂”像一道道桥梁架起城乡之间,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濉溪乡村生动呈现。
调研启示
1、濉溪县“共富梦工厂”依托农业农村部门的扶贫和产业衔接项目资金建设,多使用乡村闲置学校、闲置用房等土地。各级政府为乡村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到投入建设再到做好服务全流程监管监督。据悉,2015至2024年,财政资金共投入19527.94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6639万元。
2、“共富梦厂”大多为当地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投资。他们在城市闯荡并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再回乡反哺父老乡亲。通过这些本土企业家的资源搭建,“顺籐结瓜”继而引进了相关产业链企业。
3、城与乡、工与农的关系就像打不散、分不了的一对“夫妻”。只有城乡融合发展,工农优势互补,县域经济、乡村产业才真正有如活水动力源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