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特首政策組昨日公布2025至26年度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特別推出與教育政策相關的主題研究撥款申請的審批結果。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建議,特首政策組從接獲的76份主題研究申請中,資助8個項目進行研究,撥款總額約560萬元。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此次資助計劃的目標並非僅局限於資助UGC院校,而是希望吸納各界力量,真正做到「高手在民間」,充分挖掘不同機構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的潛力。他強調,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教育是香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行業,通過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支持的這些研究項目,有望為香港教育政策的優化及人才培育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撐,助力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推進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匯聚和培育世界一流人才。石丹理表示,今次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主題研究共有12個指定方向,由特首政策組、教育局及研究委員會共同商討確定,旨在解決香港目前面臨的重要教育課題。「這12個方向涵蓋了數字教育、適應多元文化等多個重要範疇,為香港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清晰的研究路向。」
研究配合策略定位及發展需要
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建議,特首政策組從接獲的76份主題研究申請中,資助8個項目進行研究,撥款總額約560萬元。
該8項研究涵蓋多個政策範疇,以配合香港未來的策略定位及發展需要,包括吸引人才來港或留港升學及發展,推進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促進專上院校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效應,深化兩地產學研合作發展;進一步發展職業專才教育及應用科學大學,為學生開闢多元發展路向;以及探討北都大學教育城在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定位,使其成為推動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引擎。
石丹理:「千挑萬選」首要非看錢
談及「千挑萬選」的篩選過程,石丹理強調,錢並非首要考量因素,項目質素和對應政策的能力才是評審的重點。他舉例指,如「推動數字教育以培育未來人才」這一方向雖有16個申請,但因質素參差及未能有效對接人才培育政策,最終無一獲得資助。相反,如適應多元文化等方向的申請則由於較為貼地,因此得到較多支持。
預計明年6月左右交研究報告
獲資助的8個項目將有一年的時間開展研究,預計在2026年6月左右提交研究報告。為了確保研究能及時為政策提供參考,項目須在獲批資助後一個月內開展,並在申請獲批三個月內提交前期進度報告。石丹理指出,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的研究不同,特首政策組的研究更強調速度,以便及時對接政策需求。
展望未來,石丹理認為,香港在教育樞紐建設及人才培育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現時內地高等教育需求尚未完全滿足,香港可以通過「一校兩園」等模式,吸引更多學生來港就讀,既幫助國家解決高等教育需求問題,又能促進香港教育產業的發展。
析項目入選原因:可助力港長遠發展
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解析獲資助八個項目的原因。他表示,這些項目着眼香港教育的人才吸引、文化融合、模式創新、專才培養、未來布局等多個方面,資助相關項目是為香港教育和社會長遠發展謀篇布局,助力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全球競爭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石丹理表示,來自香港恒生大學教授莫家豪的項目具前瞻性。當前全球激烈爭奪人才,如人工智能(AI)、商科等領域人才炙手可熱。通過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英國吸引博士人才政策的比較研究,能讓香港清晰認識自身優劣,從而為政府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提供有力依據,助力香港吸納優秀本科生來港攻讀博士並留港發展。
助非本地生融入港文化生活
石丹理指出,對於非本地學生在港適應與發展,受資助的兩個項目各有特點,一個通過量化與質化研究,涵蓋一年級新生到畢業生,涉及不同院校學生,全面呈現非本地學生適應及職業發展問題,為政府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全景式參考;另一個則聚焦文化融合,關注飲食、宗教等生活細節以及地緣政治等深層文化碰撞,對大學制定預防衝突、促進融合政策至關重要,有助於非本地學生更好融入香港獨特文化與快節奏生活。
「一校兩園」有利兩地教育融合
「一校兩園」相關研究,有助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石丹理提到,有受資助項目研究剖析管治、財政、學科及學位互認等關鍵問題,為兩地教育融合提供實踐指導。亦有項目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為案例,對比各自做法與優劣,為「一校兩園」模式推廣提供寶貴經驗借鑒。
研究關於職業專才教育的受資助項目,通過全球文獻回顧與深度訪談職業專才的政策領導者,為香港職業專才教育定位及未來發展提供建議,助力改變社會對職業專才教育的觀念。亦有研究項目研究產業和應用科學大學合作模式研究,借鑒荷蘭等歐洲國家成熟經驗,結合香港實際,為香港應用科技大學與產業合作提供方向,契合北部都會區大學城發展規劃。
就「北都大學教育城」項目,作為匯聚年輕人智慧的智庫,「一國兩制」青年論壇會研究香港大學教育城與海外及內地模式差異,探索適合香港的發展路徑,推動香港新產業發展。石丹理提到,他們會將應用科技大學、北都大學教育城等融會貫通,希望令香港產業發展有新的出路,思路非常好,體現出現時香港年輕人對未來的期盼與參與。
評審標準:科學性與政策價值缺一不可
是次評審工作由具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負責,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及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到:「首先項目選題必須在12個研究主題範圍內。此外,在嚴謹的評審過程中,科學性與政策價值被視為核心準則,二者缺一不可。」
設利益申報機制 確保公平公正
主題研究的申請會先根據其與公共政策及社會需要的關聯性進行甄別,符合資格的計劃書會經由評審委員會及非委員會的資深學者和專家進行嚴格的評審。評審委員會在評審過程中亦會考慮相關政策局或部門的意見。
委員會設有利益申報機制,確保評審公平公正。石丹理指出,科學性是評審的首要門檻,政策價值則是研究落地的關鍵,公共政策研究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對政策有沒有幫助、能不能落地」成為與科學性並重的準則。
為避免利益衝突,計劃建立了嚴格的利益申報與迴避制度。評審團隊不僅包括委員會成員,還引入非委員會的獨立評審員,多方意見交叉取捨,確保結果客觀。該機制保障讓每個申請都憑自身質量,體現出對所有參與者的尊重。
從76份申請中精選出8個項目,這一過程背後是數月的艱辛付出。石丹理說,評審期間恰逢聖誕假期與農曆新年,同事們以及評審委員們,並未因此放鬆,甚至在年初一、初二過後便投入到審閱建議書的工作中。他認為,大家不懼辛勞、恪盡職守的態度,充分展現了政府部門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