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9月26日讯 9月25日,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发布会、“北舞剧评”研讨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
舞剧《青衣》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系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6年度资助项目,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由北京舞蹈学院支持,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2015年度),由北舞青年舞蹈家工作室王亚彬担任导演、编舞、主演,工作室创意制作,系“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品牌系列第七季。
该剧已于今年9月20日在南京江苏大剧院完成了十周年纪念的首站演出,将于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8日至9日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进行纪念巡演。
舞剧《青衣》剧照(剧方供图)
发布会上,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表示,“王亚彬是我院拔尖人才培养的成果,是舞蹈艺术人才的代表。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打造了一部部优秀的舞台精品。”王亚彬以舞蹈为媒介,架起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舞蹈的创新活力和艺术水平,为中国舞蹈文化走出去贡献着力量。再次祝贺舞剧《青衣》走过十年,期待未来有更多北舞学子成长为像亚彬一样优秀的青年舞蹈家。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以编、导、演三重身份回顾了创作历程并谈道:“创作舞剧《青衣》是我人生最好的遇见,舞蹈的肢体语言塑造是我与这个世界的临界点。”在王亚彬看来,这部舞剧的创作是一次舞蹈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深度链接,文学激发了其丰富的想象力。进而从文学文本出发,构建了人物角色的舞台艺术世界。“舞剧《青衣》在过去的十年中与优秀的青年舞者们、杰出的技术团队一起到达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抵达了地球的东西半球,迄今演出逾150场。我曾经有种这样强烈的感受:演出过多少场,我就衰老过多少次!这是对心境的一种历练,有助于我更悉心地看待这个世界,去触摸和感受生命的脉搏、生活的温度。”
在小说原著作者毕飞宇看来,舞剧的部分改编甚至超出了小说原有的部分,王亚彬更是把汉字留给她的感受,用留白借用自己的肢体精准地表达了出来。舞剧《青衣》则在灵魂层面将小说表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展现角色内心的丰沛和瑰丽。“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戏,我在观看的时候百感交集,我认为这部戏特别‘完美’。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抓住了她,并让她成为了王亚彬自己。”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王威在发布会现场回溯了国家大剧院和舞蹈家王亚彬的缘分,并表示,“今天的十周年纪念不仅仅只是对于《青衣》这部作品的纪念,我觉得它是对一部舞剧,在全世界各地演了150场、是对像亚彬为首的一批青年艺术家的十年磨一剑艺术精神的鼓励。”
舞剧《青衣》剧照(剧方供图 摄影:刘海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舞剧《青衣》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当代舞蹈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由衷欣喜也倍感荣幸能够一路见证一位优秀舞蹈艺术家,从台前到幕后,从表演到创作的华丽蝶变与持续成长,再次向亚彬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十周年纪念演出圆满成功!”
北京舞蹈学院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团团长张海君提到亚彬在他心中的四种身份:一位非常卓越的用身体讲述中国故事的顶尖舞者;一个勇于突破边界的优秀的编导;一位乐于提携后进、传承薪火的授业师者;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传播大使。张海君表示,“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有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但是更多的是我们组织和集体奋力的、整体的出击,当然像亚彬这样坚守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学院既要用平台来托举,更需要所有的观众用掌声来支持,未来我们学院的青年舞蹈家工作室和青年舞团一定会继续关心和支持更多青年舞者的创作。”
据介绍,2015年9月,舞剧《青衣》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进行内部公演,10月登陆国家大剧院世界首演,该剧巡回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亚、欧、美大洲,迄今演出逾150场。秉承2009年创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的创作宗旨,历经3年筹备排演。该剧邀约国内外一线艺术家以国际深度合作项目构建创作团队,集结了来自中、法、英、波四国艺术家,经过深度磨合碰撞,将故事人物全面而立体地呈现给观众,探讨引起共情、共鸣的国际表达并以此叩问“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主题哲思。
舞剧《青衣》剧照(剧方供图 摄影:史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