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从一粒种子到广袤农田,从无垠大海到浩瀚宇宙,“十四五”期间,海南立足地理纬度、气候温度、海洋深度等资源优势,“向天”“向海”“向种”图强,不断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接下来,我们通过卫星视角,去感受这块开放创新热土上的崛起蝶变。
卫星瞰海南:崛起之城“向天 向海 向种”图强
8月26日凌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成功发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这是今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第4次成功发射。
回溯2021年,从卫星图片可以看到,位于文昌市东郊镇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所在地还只是一片椰林大海,2025年,在椰林大海掩映下,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首个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双发射工位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并在周边3公里半径内配套建有火箭总装测试厂房、火箭装配厂房、卫星超级工厂等,初步形成了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天梁:我们已经实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就是两个工位能够实现快速切换发射。未来,在“十五五”期间将建设更多的工位,建设好海上回收或者测控系统,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改进,使整个发射流程和发射的设备设施更科学、更高效、更可靠。
探问苍穹,向天图强。“十四五”期间,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的文昌国际航天城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蝶变。航天产业向上下游不断延伸,汇聚成链。形成以“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和“高新区、发射区、旅游区”协同的发展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26家卫星产业链企业正加速落地,园区累计入驻企业超3000家。
离开文昌,我们继续向南,来到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这里,是自贸港深耕“蓝色国土”和守护“大国粮仓”的国家战略承载地。
“十四五”期间,它实现了从“产业园区”到“科创硅谷”的能级跃升。2021年的崖州湾科技城,科研活动和人才聚集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中的产业园区、部分基础设施正在建设。2025年,崖州湾科技城楼宇林立,一幢幢现代化建筑中,汇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及龙头企业研发中心,数千名科研人员日夜攻关,围绕深海科技、南繁种业等领域持续突破,一座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已然崛起。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种业工作者每年冬季南下海南,利用独特光热开展南繁加代。
如今,“南繁硅谷”已崛起于崖州湾,从季节性育种跃升为全产业链创新枢纽。科研平台集聚,试验田扩增,产值大幅提升,全国逾70%农作物新品种于此孕育。当前,“一城一基地一谷”正推动检测、研发、转化一体发展,全面赋能中国种业振兴。
从崖州湾科技城面向南海,这里是中国距离千米水深海域最近的港口,也是我国首个面向科研单位开放的公益性科考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3月,南山港累计服务科考航次超3100次,吸引60余家科研机构入驻。
从太空俯瞰,五年间,卫星记录下的每一个像素变化,都是海南自贸港创新发展的改革变迁。从航天梦的腾飞到深海科技的突破,从南繁硅谷的崛起到自贸港建设的全面推进,海南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书写新时代的海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