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此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协商活动,为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为开好本次协商座谈会,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成立课题调研组,深入相关涉农区开展调研,形成了系统性的调研成果。会上,委员们从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建设、绿色发展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方略。
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委员们建议,应当充分发挥北京科技资源密集优势,在种业创新、智慧农业、前沿技术布局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都市农业注入强劲新动能。
强化种业创新,打造“种业之都”。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建议,在种业之都建设指引下,加快推进农业用大动物基因编辑技术产业化应用,将北京打造成为国家级畜禽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先行示范区。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育种融合创新,加快育种进展,实现精准选育。同时,加强源头创新,从优异种质创制角度出发,开发原生功能食品、健康食品;加大合成生物在农业食品领域的研发力度,完善监管和标准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发展智慧农业,提升产业效能。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认为,北京应强化政府引导,筑牢智慧农业数字底座,加快制定涉农数据采集、共享、开放的关键标准,破除“数据孤岛”。她建议优先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设施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建立覆盖全市的“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监测网络。同时,激活科研优势,突破农业高端传感器与专用芯片、农业人工智能交叉模型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
布局前沿领域,培育新增长点。课题组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李奇峰建议,在农业微生物、农业人工智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超前布局。在农业微生物方面,重点开展底层工具元件库的智能化构建、功能菌株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在农业人工智能方面,重点开展农业大模型、AI育种、农业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研制不同慢病类型人群的系列个性化营养健康产品。
构建高效转化体系,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当前北京农业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委员们认为,必须着力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供需有效对接,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完善科技小院机制,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蓝调庄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立提出,应加强对科技小院建设的顶层设计,结合北京各区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北京科技小院发展目标任务,加强科技小院网络建设。推广市农林科学院“云上科技小院”成功经验,构建全市统一的科技小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小院分布“一张图”、管理“一张网”,推动全市科技资源在线调度、信息互通与共建共享。
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创新策源地。北京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晓峰建议,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中关村核心区集聚,打造全国农业科创中心。市级层面应与农业农村部协同联动,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投入,重点支持科研设施建设、技术攻关及国家级平台运营。同时,支持平谷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空间规划、产业定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构建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提出,应打造集评估、中试、交易、融资于一体的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建设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标杆孵化-模式输出-连锁经营”的推广路径。强化场景驱动,通过“揭榜挂帅”由相关单位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方式从“撒胡椒面”式补贴转向“场景包干”支持。
创新支撑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是科技赋能农业的重要基础。委员们强调,需要从空间布局、金融服务、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创新支撑保障机制,为科技兴农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付玉杰建议,以“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为基础,实施差异化的科技赋能路径。在城市发展新区及传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支持发展高科技种业、集约化设施农业;在生态涵养区,重点开发生态监测、林业碳汇和森林康养技术。通过“一区一策”,将科技资源精准配置到最适宜的领域。
创新金融服务,强化资金支持保障。张晓峰委员建议,市级层面应扩围绿色能源和低碳基金、医药健康基金投向领域,将合成生物、替代蛋白及功能性食品领域纳入投向范围;支持平谷区成立农业中关村产业基金,拓宽农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探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智慧农业试点专项资金等新政策,创设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培育新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委员们建议构建“三段式”分层培养体系:高端面向全球引智,吸引领军人才与跨界团队;中端强化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基层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解决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芮玉奎委员特别强调,要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借助“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载体输送专业力量。
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元价值。顺义区政协委员石嫣建议,依托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研学基地,设计差异化的劳动体验课程,推动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的多元融合业态,将田园风光转化为消费场景,实现农业效益的多维增值。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军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发挥科技优势推动首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都市农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塑造都市农业发展新优势;要注重发挥优势、凝聚合力,切实彰显政协在推动首都“三农”发展中的担当作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