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鄭治祖)在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國安教育對許多港人而言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在學校、在社區、在團體,恒常的國安教育已成為不少市民的必修課。在這些恒常中,還有一些特別的國安教育,它面向的對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是居住在劏房中的學子,是幼兒園的小寶貝。有面向他們進行國安教育的導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為免SEN學生被別有用心者煽動,對他們的國安教育,不僅是築牢國安防線,更是為他們增設保護網,而那些居住在劏房的年輕人,透過提升國家安全的認識,也會更了解當前的安定生活來之不易。
關愛隊推「國安英文班」 雙語教導孩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國安教育,從娃娃抓起。兩隊沙田關愛隊聯合慈善團體激揚工作坊和區議員自去年11月起,推出香港首個糅合國家安全教育與幼兒英語教學的「國安英文班」,由3位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陳壇丹、羅婉珮、林翠怡到區內多所小學、幼稚園開班,讓孩子一邊學總體國家安全觀,一邊學英文。陳壇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課程反應熱烈,至今已覆蓋一間小學及4間幼稚園,目前亦正與10多間學校接洽,多位沙田區的國安地區導師有見及此,也積極拓展有關項目。
模擬軍訓情境 手舞足蹈做運動
4月11日,陳壇丹、羅婉珮、林翠怡來到沙田聖公會靈風堂幼稚園,開展區內第五場糅合中英雙語的圖畫教學、貼近生活的情境故事「國安英文班」。課堂上,投影機屏幕播放一張張可愛小動物圖畫,林翠怡講述「小島寶物不可被人偷走」「團結就是力量一起打敗怪獸」等故事;會與孩子們模擬軍人訓練情境,一起手舞足蹈做運動;看看大熊貓的所在地;又紛紛舉起小手搶答「國土安全」、「長城」、「大灣區」等詞彙的英文是什麼等。

課堂接近尾聲,這群約50位5歲至6歲的K3孩子漸漸對國家安全的涵義有些許印象,記得長大後要幫忙保護社會秩序,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當導師問:「你們做不做到呀?」孩子們齊聲答:「做到!」
牽頭推動「國安英文班」的陳壇丹說,有關課堂的初心是希望透過從小教孩子用英文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讓他們日後能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並認為課堂推出至今反應熱烈。教育局已就國家安全教育公布相關指引和要求,為校園國安教育掃除了制度障礙。「過去很多學校可能誤認為這是『政治議題』,但現在已意識到這是全球通行的國民教育。」
讓孩子明白國安與生活息息相關
「國家安全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必須『聯繫實際』。」羅婉珮表示,有見國安教育的概念對幼兒來說是十分抽象,難以理解,加上坊間適合幼兒教育的相關教材也相對缺乏,或者較為艱深,所以「國安英文班」的素材都以貼近孩子日常生活的事宜等為主,才能讓孩子明白國家安全與生活息息相關。
林翠怡去年曾到觀塘區參與宣講約40堂中小學及幼稚園國安課堂,感到加入英文元素後,有利為「國安英文班」增加「跨學科」優勢,譬如教育界注重兩文三語,中英雙語的教學有助提升學校的合作意願;有利孩子未來更好地以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更有機會讓一些學生在課堂後興奮地向家長分享在課堂所學到的新單詞,甚至主動查找資料,學習動機自然增強。
劏房戶小童學國安 透過答題獲得成功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住在劏房的孩子也能透過國家安全教育,增長知識,樹立建設祖國、貢獻社會的目標。深水埗區區議員劉佩玉日前以國安教育為主題,組織面向居住在劏房的親子家庭遊覽香港活動,他們並一同前往國家安全展覽廳參觀學習。有劏房戶小童在活動中學習新的國安知識,並透過答題獲得成功感,其家長亦表示,希望大家能向孩子們講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認識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任升旗手擁責任感
「雖然住在劏房,但我覺得在社區居住非常安心,街坊鄰居彼此熟絡,我認為大家互幫互助也是在維護着我們社區的安全。」黃梓傑是小五學生,即使居住在狹小的劏房,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向陽生長」。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在學校擔任了一年半的升旗手,每次升旗前既緊張又深感光榮,心中油然會升起一股責任感,那是對國旗的尊重、對自己身為中國人的強烈認同。
黃梓傑說,透過觀展了解更多從前不知道的知識,還親身參與國安知識答題遊戲,「自己通過國安知識拿到了獎品真的非常開心。」

「我覺得『安全』二字是貫穿每個小朋友的一生,無論是家長、學校、社會都應積極講解何為國家安全,以及為什麼它對於我們來說那麼重要。」黃梓傑的媽媽說道,尤其香港經歷過早年的修例風波,宣傳國安知識的意義,是告知孩子只有國家安全才會有現時社會穩定健康的發展,才讓孩子們擁有了現在美好的生活,所以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全,是每一個人肩上的責任。
劉佩玉:參觀國安展廳冀學會感恩
談及舉辦是次活動的初心,劉佩玉表示,遊覽香港是希望他們開拓眼界,感受香港的繁華,而半天遊覽後再去國家安全展覽廳學習,是希望更深入感悟到香港繁榮安定的背後,是因為有強大的祖國在默默支持和保護,「孩子們需要明白,為什麼就算住在劏房,都一樣感到安全,亦希望他們學會感恩。」
港青校園開講座 為SEN生築認知防線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也是國安教育不可忽視的群體。勵志教育青年基金創辦人兼主席李子楓,一位跨界轉型進入國安教育領域的香港青年,兩年多以來深入這些「非主流」群體,用獨特的教育方式為這群學生築起一道國安認知防線。
睹師弟因黑暴入獄 意識國安教育缺失
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香港社會經歷劇變。彼時的李子楓,從酒店旅遊、資訊科技等行業轉型,開始為企業提供「國情·國策·國商」培訓,協助管理層理解內地政策。
真正觸動他轉向做國安教育的契機,源於身邊的悲劇。一名相識十年的師弟因參與反中亂港活動入獄,另有多名朋友因政治立場與子女決裂。「黑暴期間,許多被捕青少年來自特殊學校,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機會觸犯法律。」李子楓意識到國安教育的缺失,讓香港在修例風波中付出沉重代價。

2022年,他正式走進校園進行國安教育,對象涵蓋幼稚園至大學的學生、老師、家長等不同持份者。兩年多以來,他開展了200多場國安講座,觸及逾20,000人,目前每月平均開展七八場國安講座,高峰時期一個月能有20場左右。
李子楓提到一次在群育學校講課的難忘經歷。在講解「假新聞與國家安全」時,一名女生突然情緒激動說:「為何只批判外國假新聞,不談內地和香港?」現場氣氛驟然緊張。李子楓從容應答:「批判前需先理解全局。假新聞的動機是煽動情緒,若只聚焦地點,便會陷入偏見。」
「這些孩子習慣質疑『權威』,但提問背後是未被疏導的困惑。」李子楓說,在群育學校,部分學生背景複雜或有行為問題,易偏激或亦受極端思想影響,教育需直擊痛點,用事實說話,用案例打破偏見和刻板印象,同時結合其特殊背景與心理需求,採取兼具引導性、實用性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利用圖片遊戲 簡化概念易於理解
面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李子楓的課件「去文字化」,改用圖片、影片與互動遊戲,並將「國家安全」的概念細化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簡單概念,以便他們理解。例如,他以「糧食安全」為主題,展示戰爭中飢餓兒童的影像,引導學生珍惜食物。「他們未必理解『國家安全』的定義,但能從生活細節中感知責任。」李子楓說:「這些孩子極易被煽動,教育必須像疫苗,提前預防。」
他設計情境模擬,教學生辨識可疑言行,並聯動家長強化防護網。
提到自己的訣竅,李子楓說,堅持「民間話語」,用香港人熟悉的案例、語言,連結全球議題。例如講解「國家安全與我的關係」,他展示戰爭、爆炸的慘烈,再對比國家和香港現時的富足生活,讓學生直觀感受安穩非必然。
「讓教育為群眾建立『國安免疫力』」
針對不同群體,他靈活調整形式。在群育學校,他引入辯論與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模擬衝突中學習理性判斷;面對智力障礙學生,他將複雜概念拆分為「安全vs危險」的圖像選擇題;在國際學校,他淡化政治色彩,利用航空航天等有趣議題,激發學生想像,潛移默化植入國安知識。他更將AI安全、元宇宙等新興議題融入課程,並開發VR互動遊戲,讓青少年身臨其境體驗國安。「教育不應是單向灌輸,而是激發自主思考。」李子楓說。
「讓教育為群眾建立『國安免疫力』是我的目標之一。」展望未來,他希望該套教育方式發揚光大,不止讓香港同胞受益,也幫助海外僑胞正確理解國家發展大局,共同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
【特稿】特殊生愛模仿跟風易遭利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在香港一間特殊教育學校的禮堂,勵志教育青年基金創辦人兼主席李子楓正在開展一場以「糧食安全」為主題的國家安全教育講座。當他拋出「香港有多少人」的問題,前排男孩舉手後脫口而出:「5個人。」緊接着旁邊幾位學生紛紛效仿,不論是否理解問題,都舉手回答「5個人。」這群學生6歲至18歲,但平均心智年齡只在初小水平,他們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其純真,也展現隱藏在這份天真爛漫背後的脆弱──模仿和跟風。他們更容易追隨眼前可見的「多數」,這解釋了為何該群體在複雜社會環境下,面臨更高的被煽動和利用的風險。
根據媒體消息,在2019年的修例風波中,暴亂分子會聘用中介推輕度智障人士到暴亂現場做馬前卒,既易挑動他們帶頭暴力衝擊,亦利用他們的特殊情況窒礙警方執法檢控。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後,香港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但面向各類群體的國安教育不能鬆懈。
李子楓面向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國安教育,是現時香港社會愈發關注國安教育的佐證,這種提前干預為孩子們構築了「認知防護網」,讓他們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進一步鞏固國家安全防線的同時,對他們自身也增設了一層安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