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其国人体魄。近年来,农业大县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从“娃娃们抓起”,坚持以“体育赋能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安徽省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聚焦“硬件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引领、科学评价”多维联动,积极探索“以体育人、以体兴校”的乡村教育振兴新路径。
小篮球转动大教育
在利辛县城北学区第一小学的操场上,每天上午10点,700多只橙色篮球随着动感音乐整齐跃动,孩子们运球、转体、跨步的动作行云流水,宛如一片跃动的金色麦浪。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全员篮球操”实践,正成为撬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支点。
“我们让每个孩子都成为阳光体育的主角。”校长江兴超介绍。学校将传统大课间升级为“体能+技能+心理”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除了全员参与的篮球基础训练,还开设了体能闯关、心理游戏等12个主题模块。体育教师团队自主研发的阶梯式篮球课程,让零基础的学生也能在三个月内掌握运球、传球等五项核心技能。除了大课间的篮球操活动,在小课间的15分钟里,在教学楼前面的心理健康互动区,同学们正在快乐地进行“加减乘除”“手脚红蓝”“数字石头剪刀布”等游戏活动。像这样将运动技能与心理建设相结合的场景,已成为校园常态。
令人惊喜的是,这场体育变革带来了多维度的成长反馈。最新学业质量报告显示,学生专注力达标率同比提升20%,近视率下降5.2个百分点,厌学情绪的学生由6%减少至1%。在六年级的“成长树洞”留言墙上,“最喜欢篮球操时的畅快感”“运动后背课文更快了”“我现在更喜欢学习了”等质朴心声,印证着身心协同发展的教育智慧。
当问及教育创新的初心,江兴超望着操场上跃动的身影微笑道:“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眼里有光、脚下有力量的生命。每个旋转的篮球,都在书写孩子与自我的对话。”这片被汗水与欢笑浸润的操场,正悄然生长着素质教育的生动范本。
“五禽戏”深度进校园
走进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打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这所乡村中学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并发扬光大,深度融入校园体育教育,五禽戏课间操参与率达100%,累计习练时长超过1200小时/学年。
“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五禽戏的柔和性特点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率大幅降低,据统计,五禽戏练习者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仅为传统体育项目的1/3。学校将五禽戏与书法、国学课程结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该学校校长程晓琼介绍说,他们形成了“每日一练、全员参与”的特色模式,将五禽戏作为课间操核心内容,每日上午大课间组织全校师生共同习练,通过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动作编排,全面锻炼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千名学生身着统一校服,在操场上整齐划一地演练五禽戏,动作舒展流畅,展现出“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功法精髓。学校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发了“初中版校园五禽戏”,简化高难度动作,融入趣味元素,如“猿戏摘果”“鸟戏飞翔”等,增强学生参与感。此外,教师团队定期参加国家级五禽戏师资培训,确保教学规范专业。
通过五禽戏课程的推广,还带动了周边多所中小学引入五禽戏教学,形成县域内五禽戏教育的示范效应,成为区域文化教育的领头羊。定期举办五禽戏教学研讨会,邀请县域内其他学校教师参与,分享教学经验和课程设计,推动五禽戏教育在县域内的普及与提升。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五禽戏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其中,增强家庭对五禽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