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举行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宣传展示通渭县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促进文旅事业繁荣发展。近年来,通渭县以“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四大文旅名片为引领,书写着文化与经济交融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渭人钟情书画,对书画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在通渭,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走进通渭人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规规整整的“耕读第”三个字。多年来,通渭人以独特鲜明的“耕读文化”个性,崇尚斯文,缘结翰墨。目前,全县43万人口中,有3万多人与书画文化结缘,其中有1万多人是专业书画创作人员,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53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27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46人。通过“书画+产业”模式,通渭县已培育文创企业30余家,开发衍生品百余种,年产值达5000万元。悦心国际书画村等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吸引800余家画廊入驻。今年,通渭将继续深化“政府支持、群众共创”和“书画+产业”的发展模式,计划实现书画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5亿元。
书画名城,康养通渭。通渭县温泉水富含32种矿物质,兼具医疗与康养价值。通渭县将依托温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融合文化资源、温泉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规划建设翰墨文化休闲区、温泉游乐门户区等五大板块,致力打造西北首个温泉康养基地。
同时,通渭县也是一片红色热土。目前,榜罗会议纪念馆已成为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党性实践、“大思政课”校外实践研学和党史研究于一体的红色圣地。近年来,通渭县创新融合,以“红色基因”为根、“红色故事”为魂、“红色文化”为脉,深挖长征历史资源,创新“红色+”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文旅”等模式,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沉浸式红色体验。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旅赋能”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春潮涌动、深度融合。此次推介会采取视频连线、现场推介的方式进行,线下与会代表同线上网友一起看名家挥毫泼墨,赏百姓斗室藏珍;体验农忙归来的老者提笔成诗、稚童临帖习字的耕读雅趣;感受温泉氤氲,水疗康养;重温红色历史,触摸岁月温度。
通渭县委书记邵鹏表示:“‘四大名片’既是文化符号,更是发展动能。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条,推动书画、温泉、红色、农耕资源深度融合,书写新时代的‘通渭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