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新书研讨会在察哈尔学会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王义桅教授所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与会嘉宾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中国、如何再造现代化、如何启迪全球南方现代化以及如何应对当下的全球治理等议题,从区域国别学、国际传播学、文明研究等视角作出精彩发言。
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担任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于佳,广东共赢经济学研究院院长马国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四观书院院长廖彬宇等参加座谈。
以下是廖彬宇先生的发言内容:
非常荣幸,受邀来参加王义桅教授《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的新书发布会及“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会。
说来惭愧,我是在2023年国庆节期间,完成了《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分层建设与顶层战略》一书的大纲,甫一完成,就受邀到重庆社科联举办了相关主题讲座。可以说,在研究和大纲完成方面,我先于王义桅教授一步。但近两年来,我把重心放在了《诗说中国》这项文化工程的书稿整理中,未及专门撰写该书,时至今日,见王义桅教授的大作已然出版,我既感意外,又由衷高兴,在此再次向他表示祝贺。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式”。既然是“中国式”,就必然离不开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什么是优秀呢?在参加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论坛时,我发表了一个题为《胸怀天下——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与历史使命》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我阐述了“优秀”的三个维度: (一)“优秀”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优秀”是个形容词,形容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很优秀,代表了“文化自信”,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充满自豪,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二)“优秀”是“两个结合”的体现
“优秀”也代表了“两个结合”。我们常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大”字,其中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有容乃大”,我们的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传统,如佛教进入中国,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补充和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我们过去过分强调“道”,偏重“道”。当然,不是说“道”不好,而是只知有“道”而不论其余,这就让“道”脱离了实际,变成了“玄学”,或者说“玄虚之学”。本来中华文化是“道器合一”的文化,但只偏重“道”,于是在明亡的时候,出现了一句名言:“闲来无事论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清朝总结教训,于是产生了“实学”。
我一贯认为,中华文化当中的“道器合一”思想原本就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包含了马克思“四观两论”的四观思想及“唯物论”和“无神论”两论。
但是由于我们过去过分重视“道”,强调“道”,使得大多数人心中就只见“道”而不见“器”。所以,就中华文化而谈中华文化,还是会回到“谈天论道”“谈心论道”的老路上去,到了近代,我们就不得不吸收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中华文化如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类似西方的中华文化。 这并非我随意所言,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传至欧洲,经马克思和恩格斯加以欧洲化、“科学化”后又传回中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博”字,也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杂”,“人能弘道”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如何让我们在传承传统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例如裹小脚也是传统文化,清朝的奴性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但它们都不是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迫使需要我们借助外力,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判别糟粕与精华。 我们的传统文化本就优秀,但发展中滋生的糟粕遮蔽了其光芒,且这些糟粕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难以自行剔除,所以借助马克思主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激活传统文化。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本就优秀,而马克思主义让我们回归优秀。
“人能弘道”体现了选择,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其根本思想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所以能够结合。
2014年我创办四观书院,“四观”其实是文化融合的产物。马克思的核心思想是“四观两论”,即人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社会观的问题,可通过“唯物论”和“无神论”解决;领导人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元典《易经》最早提出“大观”“中观”“下观”和“天下观”。
所以四观书院,既遵循于《易经》的文化四观,又遵循于领导人的思想四观,还结合了马克思的哲学四观。2016年起,我陆续在四观书院、部分高校和政府机构讲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2018年将相关内容写入《大成之道》。
所以说,“优秀”是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激活传统文化,也正是让我们回归优秀,甚至更优秀。
(三)“优秀”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优秀”还是个动词,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中蕴含能动性和选择性。
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了时代的局限性,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就需要不断革新,这叫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所以孟子讲“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五百年是一个大概之数。一方面,一个文化支撑一个时代大概五百年左右就需要更新迭代,以适应和支撑新的一个时代和历史。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五百年的积累和沉淀足以从量变引发质变,发展出新的思想、学说和模式(方法论)。这个五百年之数,《史记·天官书》里面也有涉及,我在此不展开讨论。
前面提到,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且必然的,其意义在于能让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激活传统文化。
所以,这个时候的“优秀”,就是动词。代表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文化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学会了文化、掌握文化并应用文化,就能创造文明。我们把往圣先哲的文化传承下来、弘扬开来,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就被激活了,就能开创出“现代化”乃至“世界化”。因为光现代化还不够,中华传统文化既然是优秀的,那么它就必然要“世界化”。
《易经》提出了天下观和“太和”社会。到了《礼运·大同》里就变成了“大同”社会。这是我们的民族追求,我在《平心平天下》和《大成之道》一书中就谈过,从《易经》诞生那天开始,我们就有了我们的民族追求,这个民族追求就是实现太和社会,后来也叫大同社会,再后来也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追求一天没有实现,就要一天不断地延续并追求下去,我们把这个民族追求叫做一统,或者大一统,即“世界大同、天下一统”。不断延续这个追求,就形成了我们的传统。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我在2021年时总结并概括的“九统理论”。
二、“九统理论”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统,统就是战略制高点。所有一切事物的总的制高点,就叫道统。《周易》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天道是最高境界,最高准则,有个成语叫“统天施化”。就讲天道统摄一切并化育一切。
中国古人观察万物变化,发现背后的规律是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于是开始研究天象,发现天象背后的规律,于是产生了天文,把天文导入人类社会来帮助人类的发展,于是形成了人文。把天文的规律,放到人类社会来指引人类休养生息,就形成了规矩。所以《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从天文变成了人文和文化。 中国古人发现,天文当中有日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于是产生了一年四季、24节气,把日月的现象抽象概括成一个哲学概念,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本体论”,叫做“阴阳”。表示万物既对立,又统一,最早的辩证法产生了。 阴阳产生了四象,日月交替产生了四季。所以四象与四季相统一,即少阳为春,草木生发属木;老阳为夏,阳气如火之炎上而至极,属火;少阴为秋,阳退阴升,万物凋敝,草木枯黄属金;老阴为冬,阴气覆盖,阴气如水之向下而至极属水。
天文当中还有五大行星,把地球包围在中间,从五个角度五个方面来保护地球,使地球处于最佳和谐状态从而诞生生命。中国古人于是就把五大行星简称五行,认为五行是构建和谐的。于是把五大行星这个天文现象抽象概括成“五行”这一哲学概念,就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方法论”。
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就是和谐,怎么实现和谐?换言之,五行是构建和谐、实现和谐的方法论。社会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家庭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父母、夫妇、兄弟、朋友、子孙五伦;身体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心肝脾肺肾五脏;音乐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宫商角徵羽五音;烹饪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酸甜苦辣咸五味;美术要和谐,五行摇身一变,成为了青黄赤白黑五色……就连汉字,也是阴阳五行所构成,阴阳是结构,所谓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和半包围结构。五行是偏旁部首,即所谓天地日月人,金木水火土……
在此当中,中国古人还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斗极星系,发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于是根据斗极体系进一步发展出了包含满天星斗的天文体系。将北斗七星指向四方的图形重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万字符(卍)。
所以中国是以天学立国的国度。看“中国”的“中”字古写,其形状蕴含着深奥的天文奥秘。它呈现为一个圆盘,中间有一竖,上下各有两个杠。其中,圆盘代表宇宙周天图,也就是类似钟表的表盘;中间的竖是钟表的中心轴,而表盘的中心点正是北极星。表盘上的刻度则涵盖了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四象以及二十八星宿等丰富的天文元素。上面的两个杠是上指针,用于记录日的运行;下面的两个杠是下指针,用于记录月的轨迹。由此可见,“中”字本意就是指记录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钟表”。
伏羲和女娲被描绘为人首龙身,这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伏羲通过观测天上的苍龙七宿,运用圆规和矩尺计算出了二十四节气。但考虑到当时百姓的认知水平,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信息,告诉百姓“龙抬头”时(即苍龙七宿中的角宿在东方地平线升起),便是二月二,该进行春耕了,这便是所谓“望天吃饭”的由来。百姓因此视伏羲为天龙下凡,将其形象描绘为人首龙身。而后,伏羲依据天地自然规律绘制出类似“钟表”的图案,目的在于制定社会运转的法则,这便是八卦的雏形,也是《易经》的核心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描写妖怪和山水的书籍,而是配合《易经》用于观测天文的重要典籍。在历史长河中,天文历法和相关典籍一直由史官保管与传承。史官肩负着观测天文、操作“钟表”(即掌握天文规律)以及任命公卿等重要职责。从“史”字的古写便能看出端倪,它是在“中”(即“钟表”)的基础上,下面加一个表示操作钟表的“手”。即便在简体字中,“史”字也是在“中”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保留了表示史官操纵“钟表”的含义。
由此可见,“中国”一词的真正含义是“能操纵钟表(即掌握天地自然规律)的国度”。
中国正因为重视天文历法,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从始至终拥有历史文献的国度。历是历法,史是史事。没有历,哪有史。世界其他国家正是因为没有天文,所以没有历法。没有历法,就没有办法记录史事,因为说不清史事具体的发生时间。
所以我提出的“九统理论”,第一统,就是道统。唯有真正掌握了天道的人才能站高立远,指引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孙中山先生曾自称继承了中华道统,并在革命斗争中加以提倡和发扬光大。1921年12月,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曾经问孙中山:“你的革命思想,基础是什么?”孙中山明确地回答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孙中山深知“道统”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帝制可废,道统不可废;深知以民国政统取代两千多年的帝王政统可能带来的隐患,所以,明确宣告:国民革命的目标,就是继承并光大这个正统思想。
其实,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每一位都是掌握了天道的。我有一句诗:“穷推易理明天道,敷演人情契圣心”。历史上的圣人乃至后来五百年一出的“名世者”,都必须要精通《易经》,原因就是必须要通达于天道才能明于人事。我简单地概括:
伏羲仰观俯察,一画开天,创造八卦,形成了古易;女娲继承其志,用易学思想完善天文历法,被传说为“女娲补天”;其后的炎帝神农,用易学分门别类之法,遍尝百草,著《本草经》而立治病之法;随后黄帝命左史仓颉,用易学思想创造汉字以传承和传播圣哲思想;命右史大桡用易学思想创造天干地支(又名“甲子”)以推演历法、记录时间;命隶首用易学思想,创造数学。自己则用易学思想,指导修行,留下《内经》,在神农药学基础上发展出医学;尧帝用易思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尚书》)使天下大治而德不居功,将易学思想浓缩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微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予舜;舜受此心传,得易学中正之教。其时民智未开,易信鬼神,舜乃教天下祭祀山川日月,顺应自然之旨;大禹发挥易学思想,以古易九宫划定天下九州,分刻九鼎,留《山海经》;商汤以易学顺天应人思想革夏桀之命以保民;文王拘而演《周易》,并培养子嗣制礼作乐,奠定中华民族三千年文明根基;文王逝后五百年,孔子出,为易作传,遂集大成而删述六经,所谓“世无孔子,万古如长夜”即指此;文王出生后一千年,董仲舒出,目不窥园三年,始明天人之分,以《天人三策》扬易学天人之道,培养弟子司马迁为太史官,既通于历又明于史,其《天官书》直承天学体系;董仲舒后五百年,孔子后裔孔颖达出,自学成才而为帝王师,其《五经正义》成天下士子必读必考之书;孔颖达后五百年,周敦颐12岁大悟《易经》,后以两百余字之《太极图说》奠定宋明理学根基,交一好友名邵雍,又培养弟子二程,二程有一舅舅名张载,合为北宋五子,五子皆易学大师,尤其邵雍,平生所学,样样不离于易。五子之书,于数百年后传入欧洲,掀起巨浪,有学者考证,如莱布尼茨、黑格尔等,皆受益无穷。五子之后五百年,王阳明出,其被贬于贵州龙场驿,筑“玩易窝”,其一生有三次悟道:1508年在贵阳修文“龙场悟道”,内容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核心观点为“心即理”,提出了心学。龙场悟道后的第二年,即1509年,王阳明在“心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代表着阳明心学的体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所以说,龙场悟道,并没有马上悟出“知行合一”,但却为“知行合一”打下了基础。
1520年,也就是龙场悟道后12年,经过赣南剿匪、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这些坎坎坷坷后,王阳明悟出了“致良知”之道。王阳明与学生们在江西赣州通天岩讲学时,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专门把《大学》这篇经典里的“致”字放在了很高的位置,称为“通天体悟”,这是王阳明的第二次重要悟道。从此之后,王阳明把致良知视为心学的最核心思想而对外宣扬。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
1527年,晚年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在绍兴的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史称“天泉证道”,也是最终的悟道。这也是对阳明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的最终解说。王阳明在玩易窝中自学自悟《易经》,终于悟道,1508年加500,等于2008年。文王距今,为第六个五百年,也是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所讲的三千年一大变的时间点。
所以今时今日之中国,正处于此大变之际,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通观历史,这每五百年一出的“名世者”,均是易学大师,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研究《易经》不一定能创造伟大理论,但不研究《易经》,一定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道统往下,就是政统,简言之,政统就是维护并践行道统。唯有如此,政统治理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大治,过去分王道、霸道等等。
政统开出国统,即国家形象。过去我们以礼义之邦为傲,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形象,区别于蛮夷,我们学习礼义就是传承天道。中国有天道、人道、正道、大道,能讲清自身文明。西方中世纪受地心说和神学支配,没有正确宇宙观,难以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礼义源于天道,在天为规律,在人为规矩,形成礼乐文化,这是华夷之辨的基础。过去我认为人生而平等,质疑华夷之辨破坏平等,实则正名分、辨华夷才能实现人类和谐与大同,我还为此写了《礼安天下论》来阐述其内涵。
政统的旁边是学统,代表学术文化领域。在孔子之前,中国是政教合一,圣人既是圣,也是王,即所谓内圣外王。自孔子始,圣王分离,孔子被后世尊为素王,但生前是无此地位的。所谓学统,就是不断阐扬并发展道统的,帮我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天下观。这四观的建立,其实就是学统给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建立的体统。偏离了这个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按古人的话说,就是“成何体统”。
我们延续这个道统往下走,一天没有实现民族追求,就一天不放弃,这就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底色与追求,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这是第六个统,传统。走偏了道统自然会帮我们纠偏,走错了自然会给我们纠正,走邪了自然会让我们回归。甚至,当我们无力于自我革命时,道统会让我们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来帮助我们重新建统。所以建统是第七个统,而且还以道统为核心,引领各个领域,建设各个领域。所以建统就代表了分层建设。
我们在道统的引领下建统,永远走在正大光明的道路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最重要的文化自信。永远是正确而光明的,这就叫正统。
从道统、政统、学统、国统、体统、传统、建统走下来,都确保了正统,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实现民族追求,也就是最后一统——世界大同,天下一统。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统天,代表统一天文历法、统一思想认知;统地,代表统一领土,反对分裂,确保国家主权的统一;统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共产主义劳动观,让一部分觉悟了的人起来带头做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共同觉悟,进而共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是儒家以易学思想为本提出的理念:“己达达人”。
三、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我去年在东方文明论坛上有个总结,也作为今天发言的总结:
中华民族从领先世界几千年,到一夜落后世界两百年。正是这两百年,东方文明的火种在西方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终成燎原之势而熊熊燃烧。正如佛学源于印度却兴于中国,中国的古代科学源于中华却兴于西方。
佛学虽然源于印度兴于中华,但中华永远承认佛学是印度的。人类科技文明源于中华兴于西方,但西方的霸权主义主流势力非但不承认学习了中华文明,反而污蔑中华不但没有科技文明,甚至还没有文明。并在强权下以各种手段妄图强势灌输全世界、洗脑全人类。好在李约瑟等有识之士耗费心力著写7大卷34册涵盖了哲学、历史、科学、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正视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智慧、坚韧的中华民族重拾自己的科技文明,短短几十年间,便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积累,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再度引领世界。不是中国主动要引领世界,而是世界需要中国。
元亨利贞,贞下起元。中华民族经历了中体中用的古代阶段,到中体西用的近代阶段,再到西体中用的近现代阶段,再到西体西用的最后阶段。当今,所有的探索路径已经走完,中华民族即将回归并升华全新的中体中用的道路,成为三千年未有、体用贯通、全体大用、打破东西方隔阂无问东西的全新阶段全新时代,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指引下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天地之中和世界舞台之中。可谓是从古以来曾未有,而今之际再开天”。这副对联,既是我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展望。
我的发言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石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