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农业大省安徽把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春季田管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事前有谋划部署、事中有监管服务、事后有效果评价”的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工作机制,形成各级政府高效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种植农户积极防控的齐抓共管格局。今年,据专家会商分析预测安徽小麦赤霉病仍处于重发态势,安徽省各级财政资金投入65267万元,借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精准高效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在新科技的加持下,让我们一同看看小麦赤霉病防治究竟有什么新的变化?
模型运算提前精准预警
依托全国动植物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安徽省在全省14市26个小麦生产县建立了53处小麦赤霉病预报器,该小麦赤霉病预报器是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规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作关系创建模型,利用监测设备对田间区域小气候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预测模型运算,实时推送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报结果,为当地植保部门组织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近年全省各地对小麦赤霉病预报器的预报结果和实际发生对比来看,精准度达80%以上。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近年随着气候变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预测变得很难,特别是田间菌源量、相对湿度等与赤霉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作为基层植保部门很难掌握。”滁州市南谯区植保站站长王军称,2021年南谯区通过项目购置了小麦赤霉病预报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查看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大大减轻了工作量。2022年至今已通过该设备在赤霉病发生周期采集各类数据363条,开展实施监测102次,通过后期大田病穗率调查结果和小麦赤霉病预报器预测的完全一致,验证了预报器的可靠性。通过小麦赤霉病预报器的使用,预报准确率从2020年的80%提高到现在的98%。
“小麦赤霉病预报器是我国首款将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农业植保深度融合的智能监测设备。”西安黄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志波介绍,这套设备研发始于2012年,历经3年实验室建模、5年田间验证,2020年技术成熟并获农业农村部科技成果认证,2022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截至2024年,该款设备已在14个省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等)推广400套,服务面积达1.5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8%。
AI新技术运用高效防控
随着植保无人飞机更新迭代加快,防控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安徽省已组织20261台(套)高效防控设备,其中植保无人飞机1万多台,日作业能力达1800万亩次。当前全省已组织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4153.71万亩次,其中统防统治面积占比达91.54%,淮河以南开展了2遍防控,沿淮北视情况开展第二遍防控。
“大疆农业全力保障安徽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年在安徽省共计有1万余台无人飞机参与作业,设置60多个售后服务网点加大无人机配件供应,部分网点提供24小时售后维修服务,期间组织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与飞防技术、农业无人机理论知识、安全操作技术培训120多场次,确保及时,高效,高质完成作业项目。”大疆农业安徽负责人羊前锋告诉记者。
阜阳市极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威介绍,该企业今年中标太和县税镇镇、临泉县高塘镇、迎仙镇等多个乡镇的统防统治项目,服务总面积超20万亩次,采用极飞最新款农业无人机单机载重可达80公斤,单日作业面积达1500亩,远超传统人工效率。同时,农业无人机通过AI处方图技术,结合农田航测数据,精准识别病害高发区域,实现“点防点治”,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同时避免重喷漏喷问题。
同步实时监管不留缝隙
安徽省建设了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对植保无人机的运行轨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喷洒药量、喷洒面积等详细数据进行实时监管。当前全省已建立监管项目50个,累计服务组织1238个,监管面积近5000万亩。
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韦刚介绍,为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切实打好夏粮丰收第一仗,我县积极筹集资金通过招标对全县37.5万亩小麦两次统防统治第三方监管服务,全力推动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工作。第三方监管公司借助安徽省植保无人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对项目服务主体开展全过程监管,即作业前对服务主体作业能力、机型和施药参数进行确认,作业中在监控平台上对作业质量、作业地块位置及用药情况进行适时监督,作业后对全县作业面积进行核实。预计全县开展小麦赤霉病飞防第三方监管面积达70万亩次左右,预计合格率达95%左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