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河遇上黄土高原,黄河与黄土激荡,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统筹推进。前不久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底,黄河流域植被面积54.13万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69.07%。5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84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由“黄”转“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黄河之畔、高原之上,一个个曾经饱受黄沙漫天、水土流失困扰的村子,持之以恒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复生态,山梁披绿,河流变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不仅有效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还带动绿色产业发展。近日,记者来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乡村,采访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久久为功扩绿兴绿护绿的奋斗历程。一个个生态之变的缩影再次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壮大美丽经济,就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释放巨大效益。
——编者
甘肃天水麦积区花牛镇南山花牛苹果基地——
山窝窝长出智慧果园
远处,层层梯田环抱山峁;近处,颗颗苹果缀满枝头。走进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虫情测报仪、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水肥一体化设备等分布其间,苹果园满满科技范。
“有了这些宝贝疙瘩,我能省心不少。”麦积区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正全向记者展示智慧果园App,“这上面能看到空气温度、土壤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还有视频监控、虫情监测。啥时候施肥喷药、啥时候浇水,都先看手机。”
数据成了新农资,果农挑上“金扁担”。“咱们的苹果品相、产量、口感都好,优质果率达90%以上,市场认可。”武正全说。他的合作社吸纳成员176户,花牛苹果种植面积5600余亩,去年亩产达7000多斤。
一颗红苹果,映照产业振兴。2024年麦积区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产值达25.6亿元,红苹果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
山窝窝长出智慧果园,来自一场生态富民的探索。
天水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之畔。坡陡沟深,植被稀少,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苹果上山,保水固土。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以来,引进苹果繁育苗木、摸索栽培技术,一棵棵果树扎根散叶。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原副总工赵力毅介绍,树冠截留雨水,根系保持水土,水土“锁”在山上。天水市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底的75.80%提升至2024年底的78.01%。
水土保持与生态富民同步推进,探索不断深入。
走进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罗玉沟试验场,36个坡面径流小区、3处植被观测点、1组人工模拟降雨微型径流小区形成了坡面水土流失试验观测体系。“经过多年科学试验,杏、桃、大樱桃、巨菌草等在试验田里安家落户,并逐步推广种植。”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组成员、副站长安乐平介绍。
“山顶林草植被生态修复、山腰村庄果园生态治理、沟道水源水质生态保护”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安乐平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因地制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
好生态带火乡村旅游
山顶“戴”着成片松柏,山腰“披”着青青牧草,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满山青翠,满眼是绿。
“托了好生态的福,我们吃上‘旅游饭’。”高西沟村村民高锦武办起民宿,腾出5间房招待游客,“住的是自家窑洞,吃的是土灶烧的农家菜,美着哩。”高锦武说。
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成了热门打卡点。米脂小米博物馆、露营基地、水果采摘区……一个个景点连成旅游带。高西沟村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
“村子以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如今成了‘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我们推出沉浸式实景秧歌剧、生态研学,乡村产业越来越红火。”目前村里有大型农家乐5家,民宿48户。2024年高西沟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
从黄到绿,由绿生金,高西沟村变化从何而来?
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山沟。曾经,遇上雨天,泥水满坡,沿着千沟万壑流向黄河。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栽种什么样的树?如何提高成活率?如何保水固土?“一点点试,摸索出‘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上穿靴子’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组成员、副站长王凯说。
试验成果来到了高西沟村。村里因地制宜,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逐步形成了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格局。截至目前,高西沟村累计治理山峁40座、沟岔21条,建成淤地坝126座。
接下来怎么干?水土保持有了升级版,数字孪生小流域建设起步。“我们在辛店沟、韭园沟等小流域展开试验,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了150平方千米地形地貌,把沟壑建成数字模型,搬到计算机里,再结合大数据、大模型,‘算’出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模式。”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党组书记、站长刘立峰说。
从科研试验走向推广应用,70多年来,绥德站在水土流失规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淤地坝筑坝技术等方面开展了600多个专题试验研究,取得150多项科研成果。近年来,榆林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山西临汾永和县呼家庄村——
坡耕地变为生态良田
蜿蜒的梯田层层而上,良田里孕育着新的丰收。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呼家庄村村民李交鹏在梯田里查看玉米长势。
永和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35万亩耕地中,70%以上是丘陵山地。
过去,李交鹏种的就是“破碎田”。“田在半山腰,跑水、跑土、跑肥,是‘三跑田’。”李交鹏说。经过治理,现在的田变成了梯田,田块平了,存住水土,产量跟着上来了。
永和县多年来持续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鸡爪坡”变生态沟,“三跑田”变“三保田”。截至2024年底,永和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87.4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的44.7%提高到48.3%。
坡耕地再升级,大农机开进梯田。“有了‘大块头’帮忙,省人力,少投钱,每亩产量增加300斤,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李交鹏算起账。
2021年呼家庄村作为试点,将1100余亩细碎梯田、坡地改造成适宜全程机械化的反坡式梯田,单个地块平均面积从0.6亩增加到1.8亩,大中型农业机械可全程耕作。
再看全县,通过反坡式梯田、田间路修整等宜机化改造,地块平均长度从原来的不到100米,增加到现在最长达400米以上,平均宽度从原来的3至4米扩展到10米以上,单块面积最大可达20余亩。
耕地改造与水土保持同步推进。“‘饭碗田’是增收田,也是生态田。”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说。平地块、起田埂,再在田埂上种连翘、酸枣等,蓄水、固土、保墒。截至目前,永和县完成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2.3万亩。
“我们通过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等方式,探索出一条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永和县水利局局长王涛说。
近年来,山西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加强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赵万广介绍,“十四五”以来,山西新建淤地坝270座,治理坡耕地70多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29万亩,水土保持率达到65.5%。
“我们将持续推进坡耕地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健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不断增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赵立东说。
作者:邓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