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包括张裕、王朝、威龙等在内的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已出尽。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营收总额为24.75亿元,净利润为1.20亿元。其中,多数公司出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降,仅有张裕、王朝、中信尼雅、通天酒业实现了盈利,其余均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挑战,多家企业在半年报中提出正积极通过削减费用、加大研发、推动产品年轻化、发力电商零售等多重路径寻求突围。但从大盘数据来看,全国规模以下葡萄酒产量仍在大幅下滑,行业仍未到底部,止跌回升之路依然漫长。
业绩集体下滑,积极寻找增量破局
总的来看,葡萄酒上市公司在上半年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相比营收,净利润的下滑幅度要更为明显。以净利润实现盈利的两家企业为例,张裕上半年净利润为1.86亿元,同比下降16.09%;王朝上半年净利润为0.08亿港元,同比下降55.85%。
从主要经营指标的数据来看,张裕仍然以绝对优势处于葡萄酒上市公司龙头的位置。但即便如此,张裕也仍处于下滑通道中,难以走出长达8年的行业调整期。
针对葡萄酒品类的集体下滑,张裕在报告中指出,“报告期内,国内葡萄酒市场仍然保持了下滑势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葡萄酒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葡萄酒在酒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加之受其他优势酒种挤压,行业发展态势仍然在低位徘徊,还没有止跌回升的明显迹象。”
不过,从产品结构看,张裕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市场调整,布局在葡萄酒之外的第二增长点。上半年,张裕葡萄酒板块营收为10.17亿元,同比下降7.97%,占营收比重为69.18%,白兰地营收为3.88亿元,同比增长8.99%,占营收比重26.39%,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三个百分点。
同时,上半年张裕加大了对白兰地的投入,在葡萄酒的销量、营收下滑的情况下,白兰地的两项数据均实现了增长。张裕公司总经理孙健在5月举办的股东大会上也提到,“我们对白兰地,已经跟上海一家顶尖的定位公司合作了,跟它一起达成共识,要合作三年,希望达到一个比较好的预期目标。”
困境多重因素:需求萎缩、消费场景变化和高端缺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产量仅为4.4万千升,同比大幅下降26.7%,创下近年来的最大跌幅。这一数据也印证了国内葡萄酒市场仍未从深度调整期走出。
葡萄酒行业面临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需求持续萎缩是关键因素。孙健曾总结说消费形势、消费场景、渠道的推动力都在“断崖式”的萎缩,“消费者越来越捂紧钱袋子,当葡萄酒处于可消费可不消费的时候,它有一个临界点,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断崖式下滑。”
其次,消费场景发生深刻变迁。传统的政务、商务宴请等核心消费场景受到冲击后,葡萄酒的消费场景正在向个人化、日常化、休闲化的新场景转型,但这种转型尚未形成足够规模来支撑行业增长。
莫高股份在财报中提到,随着90后、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葡萄酒消费正呈现“个人化、即时化”特征,下午茶、聚会、露营等轻社交场景加速成长,低酒精、果味型产品需求显著上升。然而行业整体在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和渠道建设上仍未完全适应这一转变。
再者,进口葡萄酒仍占据中高端市场,中国葡萄酒企业表现得相对弱势。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葡萄酒1.139亿升,同比下降12.67%,但进口均价同比增长14.37%,以法国、澳大利亚产区为代表的葡萄酒品牌高端地位稳固,且坚定践行高端化战略,而中国葡萄酒企业在这一细分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企业运营成本持续攀升,包括原料种植、生产研发、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等多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压缩了本就不宽裕的利润空间。尽管多家企业通过削减销售费用、优化供应链以控制成本,但在收入端未出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其盈利改善效果较为有限。
企业突围:控本增效、产品创新与渠道变革
面对行业困境,各大葡萄酒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多种突围路径,从财报中可窥见其战略方向。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成为普遍策略。除张裕和ST通葡销售费用有所上升外,威龙股份、莫高股份和中信尼雅均压缩了销售开支。与此同时,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向研发领域,张裕、威龙、莫高和中信尼雅的研发投入分别同比增长34.43%、12.42%、63.03%和34.90%,试图通过产品创新构建长期竞争力。
产品年轻化和品类创新成为重要方向。张裕在财报中进一步表示下半年将开发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葡萄酒延伸产品(果汁葡萄酒、果味葡萄酒);莫高股份在报告中明确表示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适应“轻饮用、慢享受、随意葡萄酒”的新饮酒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中信尼雅则通过推出脱醇葡萄酒来抓取“微醺经济”和健康饮酒的消费趋势。
数字化营销也成为了行业的着重发力点。中信尼雅大力开展电商达人直播带货,线上销售同比增加356.28%;张裕也积极发展网上销售平台,表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和较强影响力。
此外企业也在尝试品牌差异化经营,以期望在红海中找到蓝海。威龙股份持续强化其“有机”品牌标签;中信尼雅则持续强化其“尼雅”品牌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小产区”品质优势;张裕利用其全球产能布局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产品。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对中国葡萄酒行业而言仍是充满挑战的半年。宏观需求不振、消费习惯改变、市场竞争白热化构成了严峻的外部环境。尽管部分企业如中信尼雅在业绩上看到了微弱曙光,但行业整体仍未走出下行通道,龙头张裕的业绩下滑更是凸显了行业的系统性压力。
不过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应对策略也愈发清晰和积极,从节流到开源,从传统渠道到数字化营销,从大众产品到个性化、年轻化创新,无不显示出行业在逆境中求变的决心。然而,这些努力要转化为整体行业的“止跌回升”,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葡萄酒文化的普及、消费场景的重塑、以及真正打动年轻消费者的爆款产品的出现,将是行业能否迎来拐点的关键。下半年的市场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