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优质均衡 城乡共荣——山东省高标准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纪实
2025-09-1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9月1日,鲁中山区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山东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小学已然书声琅琅。六年级学生冯宇航捧着新课本,眼睛亮晶晶:“教室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新换了城里来的英语老师,俺一听就学会了。”

百里之外,借助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平板终端等设施设备,临淄区边河中学的学生正在与城区学生同上一节名师课堂,共解一道数学题。“优秀的课件和习题都能实时共享,就像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数学老师董利杰说。

这一幕幕场景,反映的是山东破解城乡教育均衡难题的创新实践。2021年,教育部支持山东开展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试点,山东省委、省政府将乡村教育振兴纳入党代会报告,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18个部门联合出台专项方案,明确了42项重点项目清单,全力构建县域均衡、城乡均衡的教育体系,以期实现“让农村孩子不用离乡一样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

3年过去,成效如何?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访多所齐鲁大地的镇村学校,一探究竟。

打破城乡二元思维 提升乡村基础条件

曾几何时,乡村学校生源流失、师资老化、设施陈旧,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日益拉大。“调研时发现,一所乡村小学美术课只能让孩子画黑板,音乐课靠老师清唱。”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乡村教育塌陷,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

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思维,全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为此,山东构建“高位部署、标准统一、两强带动、师资倾斜、教研支撑、特殊关爱”的六维机制,将乡村教育振兴纳入市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一场覆盖十万平方公里、惠及数百万乡村学子的教育变革悄然拉开序幕。

在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中心小学校长王志强站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感慨:“以前操场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现在农村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踢球了。”这一变化得益于山东实施的“城乡统一标准”工程,累计投入375亿元改造乡村校舍1041万平方米。

更细微处的关怀直抵人心。烟台招远市投资390万元为16所乡村学校配备了8300套午休椅,终结了“课桌趴睡”的历史。“孩子说躺椅像妈妈的怀抱。”学生家长刘玉芬言语真挚,“这么小的事,政府都考虑到了。”

这些变化,背后都有政策支撑。据省教育厅等7部门发出的《关于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统筹考虑就近入学、公共教育服务功能发挥、未来发展形态等因素,科学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坚持城乡统一标准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

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对镇区驻地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重点打造提升,抓住资金投入、教研倾斜、师资培育、课题研究等重点,全面提升镇域整体教育质量,实施以来回流城区生源约1.5万名。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建立城乡间、校际间办学集团和联盟2246个,其中乡村学校辐射率达到85.3%,迅速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瞄准师资最大短板各地打出“组合拳”

乡村有了好学校,更要有好教师。采访发现,山东各地全力补齐乡村师资这个短板,在《山东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出台了多项“硬指标”,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输血”更“造血”。创新“城区后备校长下乡”机制,山东要求至2027年县域内45岁以下乡村校(园)长占比超过50%。菏泽市近三年安置437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全部配齐。

职称“直通车”。开辟乡村教师从教10年、20年、30年的“直评通道”,10.7万名乡村教师受益。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教师张丽任教23年未评职称,如今新政策让她“获评副高职称,有了职业尊严”。

“双聘制”流动。临朐县创新“城区跟岗+乡村支教”双聘制,新教师中1/3到城区学习,城区派等量教师下乡支教。年轻教师高敬淇在日记中写道:“城里学理念,乡村练本领,这样的成长很扎实。”

数字化让优质师资“跨山越海”,临淄区实施智慧教育应用推广、提质、突破三年行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项目”惠及40余所学校、7万余名师生,让数字化真正赋能教育优质均衡。溡水实验学校教师周嘉琪演示着智慧黑板说:“大数据也会反馈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让教学更精准、更高效。”

集团化办学成为破解资源失衡的利器。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就通过文化理念引领、课程供给优化、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创新培养等举措,身体力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作校辐射省内外达100余所,服务学生15万余人,入选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更具突破性的是招生改革。招远市坚持38年将高中指标100%分配到初中,从制度上保障教育公平。“农村娃不用挤破头进城,在家门口也能上好高中。”招远市教体局局长滕希田展示数据,该市近年来已基本实现“零辍学”“无择校”。

关注乡村困境儿童精准培育迎向未来

从盐碱滩涂到沂蒙深山,从黄河岸边到黄海之滨,一场重塑教育基因的实践正在齐鲁大地生根。当城乡孩子在“云端”同唱一首歌,当回流学子在故乡教室画出未来,教育的天平,终在改革与坚守中归于平衡。

成绩面前,山东教育部门始终保持冷静,他们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进程中,还将视角投向了一个重点群体——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各类困境儿童。

暑假期间,济宁市微山县“润荷行动”服务中心就迎来了一批留守儿童,他们不仅能在这里写作业,还可以在这里跟着志愿者学习各类特长。“爸妈在船上工作,我们白天来这里,有老师教书法、做航模。”微山县昭阳街道薛河村小学生闫浩铭说。

菏泽市成武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情况,与公安部门联合探索“警师双育”模式。县教体局局长潘崇雷介绍:“一方面开展心理疏导,一方面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分类矫治,已有153名‘问题少年’在这里重拾人生方向。”

“乡村教育振兴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复制到农村。”王志刚说,“要以城乡教育融合为抓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通过部门联动、假期关怀、精准帮扶、特色办学等举措,推动城市教育带动农村教育,让乡村学校都能培育出自身的独特优势,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一方面,山东健全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摸排、关心关爱机制,防止发生失学辍学问题。同时,建立学习困难学生成长档案,健全个性化帮扶机制,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另一方面,山东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其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等。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实现不漏一人、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推动各地根据实际状况,打造流程规范、管理高效的学生资助管理标准体系。

作者:吕秉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