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時表明,必須加速推進其建設、引入產業與重大項目,因此決定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3個分別由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的工作組。該3個工作組各具職能,分別負責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域的性質與規模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成立調研專班以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以及統籌與整合由規劃到執行的整個流程,並監督工程審批進度。特區政府同時會簡化行政措施拆牆鬆綁,包括透過直接批地等模式靈活批出土地,以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區的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

李家超指出,北部都會區毗鄰深圳,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雖然政府過去3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他一直為此心急如焚。由於北部都會區的基本規劃已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因此決定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以加速推進相關建設,更好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洪水橋23公頃擬設公司處理
北都發展委員會將下設3個工作組,包括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其職能為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域的性質和規模,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包括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一間或多間園區公司、法定或非法定專門機構,制訂公私營合作模式如「建設—運營—移交」(BOT)等;研究從「價高者得」招標轉向「產業綁定」的「雙信封制」;並設計股份制、債券、政府注資及土地參股等不同融資方案。
發展局正就洪水橋約23公頃產業用地進行產業園公司的政策研究,待向工作組匯報後會在今年內公布建議。政府消息指出,由於成立法定機構的程序需時較長,因此初步傾向成立由政府全資擁有及主導的非法定公司,並注資處理該23公頃產業用地,以加速發展步伐及促進公私營合作,望有助吸引企業盡快落戶。該地塊主要會用於物流產業,並會彈性加入港口支援、先進建造及新型工業等兼容產業。


大學城籌建組考察各地模式
北都發展委員會轄下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則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職能為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廣納本地、內地和國際知名大學校長或代表等意見。小組亦會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的路徑,以及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的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的策略。
三批大學城土地最早將分別於2026年(洪水橋)、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鎮)供使用。小組將就三批土地的發展定位及願景作出建議,並考慮以產業為導向,例如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一帶,融合鄰近高端專業服務和職業專才培訓聯動發展;牛潭尾一帶則可考慮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區的整體創科發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產業,並與第三間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等聯動發展。

現時洪水橋5公頃土地撥作大學城之用,消息指社會有聲音面積太小,政府考慮到該處交通基建將較早完成,且香港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列世界前沿,因此計劃將之增至9公頃;另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兩幅分別佔地46公頃及40公頃的用地因仍處發展階段,未來仍有空間增加土地面積。
專案監督辦公室助加快審批
至於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的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則負責由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統籌整合規劃、工程、土地、交通、環保等作全面部署,促進產業進駐,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小組特設專案監督辦公室,加強工程審批的統籌和監督,並設時限和分階段通報機制,以加快速度。
消息指出,專案監督辦公室會由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領導,如發現屋宇署、規劃署等審批部門的審批進度未如理想,會適時介入以協助其加快審批,但不會取代現行的審批機制。相關細節會於今年底才能敲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