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關稅戰」迎來關鍵轉折點。5月12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宣布同步大幅降低關稅,並設立90天緩衝期。5月14日,調整後的關稅政策正式生效,市場普遍認為此舉釋放了貿易摩擦降溫的積極信號。然而,關稅遺留問題與中國經濟轉型壓力仍需關注。
根據聲明,美方取消了對中國商品加徵的91%關稅,中方同步取消等比例反制措施,並暫停24%的「對等關稅」。雙方總計互降關稅幅度達115%,超出市場預期。華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秦泰指出,此次會談標誌着本輪關稅戰趨於緩和,但美國長期產業鏈重構戰略未變,關稅環境仍存不確定性。
北京元大投資總裁任麗必認為,關稅下調將直接降低中國對美出口成本,而紡織、電子、光伏及半導體行業將受益。她還提到,美國取消對存儲芯片、光模塊等產品的關稅,有助於中國企業降低進口成本。
關稅政策落地後,中美企業迅速行動。任麗必表示,90天緩衝期內,中國外貿企業出現「補貨潮」,此前因關稅積壓的訂單集中釋放,產業鏈從生產到物流環節全面活躍。她認為,此舉將提振中國短期出口增速,並助力企業恢復對美市場信心。而秦泰指出,關稅緩和為中國「二輪搶出口」提供了窗口期,但需警惕美國未來政策反覆風險。美國當前緩和關稅或為本土產業鏈調整爭取時間,中國需要未雨綢繆。
儘管關稅戰降溫,但長期挑戰仍然存在。數據顯示,即使協議達成,中國出口美國產品仍可能面臨49%的平均關稅(含特朗普時期原有19%關稅及後續加徵部分)。秦泰表示,中國應趁出口回暖期穩定房地產市場,帶動居民消費回升,並通過財政補貼刺激耐用品內需。
任麗必認為,擴大內需應要多管齊下:一是推動消費升級,提高居民收入;二是加快5G、新能源等基建投資;三是通過立法保障民營經濟,如即將於5月20日實施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將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公平的市場環境。
談及《民營經濟促進法》,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中美貿易會談取得實質性成效,但關稅對於外貿的影響依然存在。在當前經濟環境及外貿行業面臨挑戰的背景之下,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能夠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推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領域。
楊德龍進一步指出,該法律明確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有助於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對經濟及就業市場的貢獻,未來亦將顯著提升。
(採訪:郭瀚林、倪巍晨、章芸菲|編輯:楊楚依、章芸菲|主持:章芸菲|視頻拍攝、製作:任青、錢思成)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