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场观摩交流活动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与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成果转让协议,并以实物方式展示了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成果180多项。
热带作物产品多样、用途广泛。我国热带地区陆地面积48万平方公里,光热水资源丰富,分布着2万多种高等植物,这些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农业农村部农垦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达9万余份。其中,甘蔗、荔枝、龙眼等资源保存量居世界第一位,橡胶树、芒果等居世界第二位,木薯、油棕、菠萝、椰子等重要热带作物资源保存量均位居世界前五位,极大丰富了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战略储备。
“十三五”时期以来,农业农村部投入专项资金支持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研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出台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105个热作种质资源圃(库),研发离体保存技术300余项,制定标准330余项,并在全球率先完成橡胶树、木薯等15种重要热带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相关成果占全球同类研究的70%。
海南省是热作大省,也是种业大省,近年来在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家保说,海南建成46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圃(库),挖掘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热带特色种质资源。新收集古老、珍稀、特有的地方特色资源1180份。在三亚市建设了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现已入圃保存1.3万份资源。
从全国层面看,在种质创新与品种推广方面,我国累计审定认定热作品种200余个,登记品种40余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超90%。其中,耐寒抗风橡胶树品种“热研917”等高产品种推动亩产提升50%以上,自主品种覆盖率超80%;培育优异品种,推动香蕉产业由零星种植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从橡胶树种植空白国跃升为世界第四大植胶国。
科研院所在品种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以山说,中国热科院牵头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了从种质资源到优良品种、从原材料到科技产品的完整热作研发体系。选育热带作物新品种500多个,研发科技产品300多种,推动了重要热带作物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
记者了解到,我国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还存在一些短板,与大宗农作物种业在发展步伐、技术水平、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起步晚、基础相对偏弱,前期引进的资源以商业化品种为主;种质资源保护的保障水平还不够高;国家统筹、分级负责的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尚未健全,多数热作种质资源圃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种质资源系统评价利用有待加强。
专家建议,加快热作种质资源引进收集,强化热作种质资源圃(库)建设,完善热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提升资源保存效率和质量。摸清家底并实施主要热带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行动,加强热作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和高效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深度发掘和创制一批优异种质。完善热作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建设,提升优异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热作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优良热作新品种的市场化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