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高鈺)為應對迫切的環境挑戰及推動香港達致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浸會大學昨日舉辦「國際綠色科技研討會2025」,並宣布推出「全球循環科技孵化器」,吸引和培育綠色科技領域的全球人才和初創企業,以及成立國際綠色科技聯盟,連結本地與國際機構共同推進綠色科技研究。
是次活動由香港科技園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共同推動,獲得綠色科技領域的學術及研究機構、業界人士、政府官員及投資者支持,以推動多方合作應對科技轉化為實際方案時所面對的挑戰。研討會聚焦轉廢為材,以及推動氫能由生產至使用的整個產業鏈發展。研討會開幕活動由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氣候變化專員李學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處長徐劍、浸大校長衞炳江等主禮。
張曼莉以視訊致辭時表示,政府正籌建第三個InnoHK研發平台SEAM@InnoHK,專注於可持續發展、能源、先進製造及材料四大研究範疇。香港將積極推動綠色創科成果商品化,加速綠色產業化進程。她對國際綠色科技聯盟及全球循環科技孵化器的成立充滿信心,相信這些舉措將推動前沿科技研究、促進技術轉移,並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創造大量商業化機會。
李學賢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可成為各類新能源技術的示範平台,推動相關技術在香港全球市場商品化。
研討會設有六場專題討論,涵蓋潔淨氫能生產、能源儲存、廢物資源化等熱門議題。會上浸大宣布與香港科技園合作推出全球循環科技孵化器,旨在充分發揮浸大在綠色與可持續科技領域的優勢,以吸引並培育全球人才與初創企業加入創新生態圈。透過學界、知識和科技轉移組織及香港科技園的協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並培育世界級深度科技初創企業,將循環經濟理念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
至於國際綠色科技聯盟(iGreenTech)則匯聚全球12間頂尖機構,如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的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轄下五所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西班牙巴塞隆拿超級計算中心等。聯盟將展示科研創新成果,連結本地與國際機構,推動氫能價值鏈及廢物資源化研究。
此外,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支持下,浸大今日帶領與會者參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讓他們深度體驗香港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並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技術發展、戰略合作機會及投資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