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能,协同共治。4月15日至18日,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培训班由北京市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联合主办,参训学员为房山区首批97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训涵盖政策解读、案例教学、点位实训、专题讲授四大模块,特别设置了“农村社工站运营”“矛盾调解技巧”“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等实操课程,并组织学员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开展实地教学,旨在通过政校合作,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赋能乡村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在开班式上致辞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将发挥学科优势和实践资源,推动房山社会治理品牌培育,形成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助力学员提升专业素养。”
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
农村亟需高素质专业化社工队伍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农村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亟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要转变治理思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在培训班动员讲话中,北京市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吴广先开宗明义地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以《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问题、加强乡村治理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分享了自己的探索经验,例如社工队伍可以通过深入群众、传递沟通、举办集体活动、发掘培育其他力量等递进式开展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庞志则从基层治理体制及队伍变迁、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基层服务、社会工作者基础能力训练三部分,探讨了《新时代基层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
“当前农村社工人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资质不足以及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基层服务实践面临四维挑战,即服务需求多样化、资源供给不足、工作环境艰苦、专业支持匮乏。”庞志认为,要着重从社会组织与动员、乡村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提升乡村实务技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岗位教授韩克庆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历程及现有框架。针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现存的结构性不平等、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他认为未来可以从平衡政府、企业与个人责任着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可持续保障政策体系。
从改革开放到税费改革,从税费改革到乡村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温莹莹以《制度、公共物品供给与村庄治理》为题,梳理了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相关视角与经典理论,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历程。在授课过程中,她结合个案分析,从公共物品供给延伸至公共事务和村庄治理层面,为学员们提供了全面的学术视野和实践思考。
房山区拱辰街道常庄村党支部书记许邵峥表示,“本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社会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真正理解了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与价值!”
培训班现场。
探索提升治理能力的具体路径
“随着乡土社会向城乡社会的转型,乡村治理现代化已成为迫切需求,村干部的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岗位教授王晓毅以《村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为主题开展教学,从“村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村干部的责任与能力”“具体的提升路径”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他详细阐述了村干部作为村庄经营者、村民服务者及乡村社区治理者的多重职业角色,强调背后所需的经营能力、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在提升村干部能力的策略上,他提出了权力集中与民主相结合、实践与思考并重、相互学习交流等关键举措,并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当好‘班长’”“十个指头弹钢琴”辩证思维,强调不同干部间的合作与村民组织的积极作用。
调查研究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如何运用调查研究技术,精准主动识别基层治理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展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岗位教授邹宇春从问卷设计、样本抽取与数据分析三个环节出发,通过“理论+实操”模式,助力学员提升调研能力、实现技术减负。
在问卷设计环节,她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强调卷首语的规范性、填答形式的多样性(如单选、多选、填空等)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并现场指导学员在30分钟内完成一份村民需求调查问卷框架设计。针对样本抽取,她对比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的适用场景,结合“选择性偏误”“幸存者偏差”等典型案例,剖析数据采集中的常见陷阱。实操环节中,助教团队指导学员结合各村的实际问题优化问卷逻辑、调整抽样方案。通过模拟演练,学员们快速掌握了技术要点。
乡村社会具有熟人社会的典型特征,村民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地缘关系。这就要求基层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掌握符合乡村特点的沟通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周少贤围绕《个案会谈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结合农村社区工作实际》主题进行授课。她详细阐述了会谈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温暖、真诚和共情,并强调了这些原则在矛盾调解中的重要性。在授课过程中,她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情景演绎和实操训练,深入讲解了倾听和沟通技巧,以及开放性提问、聚焦技术和积极关注技术等。这些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贴近农村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房山区韩村河镇七贤村工作人员石小英表示,“本次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开展,我跟着老师系统学习了更专业的操作方法和辅助工具的使用技巧。培训中的案例分析,让我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框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了自我突破,对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增添了信心!”
参训学员实地走访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老街民宿。
治理创新源于对乡村实际的深刻把握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实地调研能够帮助干部突破“办公室思维”,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为确保培训“接地气、能落地”,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前往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和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南庄村进行实地调研。
黄山店村是享誉全国的“红色背篓”精神发源地。学员们现场参观“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走访老街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幽岚山研学中心等,了解黄山店村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从单纯靠矿山资源发展到生态绿色发展,再到精品民宿旅游的创意资本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在八家村,学员们重点了解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和村史,并感受村民议事会在集体事务决策和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起到的民主协商作用。在南庄村,学员们重点走访了村级社会工作站,该站由崔村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指导建设,配备3名专职社工,常态化开展青少年成长辅导、老年群体关爱服务、乡村阅读推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特色项目。
参训学员实地走访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南庄村耕读园。
“实地观摩学习拓展了治理思路,示范村的成功案例让我看到,治理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本村实际的深刻把握。未来我将当好政策的传播者、治理的创新者和群众的贴心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房山区城关街道东瓜地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宇表示。
结业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张超表示,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把这次培训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大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为乡村治理的“先锋队”。房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凯娜向学员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本土化服务方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二是开拓创新,聚焦社会治理难点,探索“社工+乡村振兴”新路径;三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乡村工作者专业成长。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起草发布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2024年—2027年)》(简称“乡工计划”),对北京市13个涉农区委社会工作部提出了明确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任务。本次培训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承接落实《2024-2026年房山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项目》中的重要任务内容。按照要求,房山区计划利用两年时间落实培养97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
作者:谢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