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啤酒上市企业相继发布2024年报,数据显示,头部企业集体遭遇 “寒冬”,营收、利润、销量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市场格局迎来洗牌。
与此同时,中高端市场竞争再升维,即饮渠道收缩带来的挑战也促使企业积极探索新的消费场景。啤酒行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将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头部集体下滑,啤酒排位洗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根据食品饮料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啤酒行业营业收入减少了5.7%,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一个收入下滑的品类。
上市啤酒企业的年报则更为细致的反映了这一变化。根据年报显示,啤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去年在营收、归母净利润等核心财务指标上均遭遇了全面的挑战,其销量、吨价等市场也不同程度的下滑。
营收方面,2024年行业五巨头中除了燕京啤酒外,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营收均有所下降,分别为营收432.33亿元(下降8.89%)、386.35亿元(下降0.76%)、321.38亿元,(下降5.3%)、146.45亿元(下降1.15%)。
归母净利润方面,百威亚太与重庆啤酒均实现双位数下滑,分别下降14.8%、16.61%,华润啤酒同比下降8.03%。
在销量方面,五巨头排名依次为华润啤酒、百威亚太、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华润啤酒销量为1087.4万千升,同比下降了2.5%;百威亚太销量为848.11万千升,中国区销量下降了11.8%;青岛啤酒销量为753.8万千升,下降5.3%;燕京啤酒销量400.44万千升,实现了1.57%的增长;重庆啤酒销量297.49万千升,微降0.75%。
吨价方面,据微酒推算,2024年百威亚太吨价在5000元左右,比2023年的5300元左右有所下滑,华润啤酒2024年吨价为3300元左右,比2023年的3500元左右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在头部企业整体出现下降的同时,燕京啤酒和珠江啤实现逆势而上,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其中,燕京啤酒营收同增3.2%,净利润实现63.74%的高增长;珠江啤酒营收增长6.56%,净利润同样实现29.95%的双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燕京啤酒还以146.67亿元的营收超越重庆啤酒的146.45亿元,晋级行业第四。
8-10元仍是主力,高端化进程收效甚微
具体来看,各酒企的业绩情况与其高端化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根据燕京啤酒发布的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高端产品燕京U8销量达到69.60万千升,同比增长31.40%,占总销量的17.3%。这一成绩是在连续几年销量显著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超50%,2023年销量比2022年增长36%,显示了燕京U8作为大单品战略核心产品的强劲市场表现和品牌影响力。
重庆啤酒高档产品销售收入下滑2.97%,尽管经济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5.56%,但总营收仍降1.15%,被燕京啤酒超越,毛利率亦降至48.57%,下滑0.58个百分点。
珠江啤酒方面,年报显示,其高档啤酒产品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13.96%,营收实现同增13.97%。大单品97纯生延续高增长势能,太平洋证券调研指出,预计97纯生全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而青岛啤酒虽然营收有所下降,但其年报指出,2024年中高端以上产品实现销量315.4万千升,占比72%以上,稳住了利润,实现了1.81%的正增长。
华润啤酒方面,尽管营、利有所下降,但受益于其产品结构高端化战略的持续推进,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2.6%,创近五年新高。
在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上,华润啤酒表示,12-13元产品的增速没有以前高,底部的产品还在收缩,发展最快的依然是8-10元、10-12元两个价格带的产品。
百威亚太也曾表示,百威中国正在将资源从超高端细分市场转移到“核心++”细分市场,以适应当前的消费趋势,而“核心++”则是8到12元之间的细分市场。
由此可见,中高端市场不仅是各企业之间竞争的主力市场,更是其守住自身利润空间的护城河和基本盘。
三重挤压之下,头部啤酒企业如何向新消费转型?
事实上,自2013年产量达到5061.5万吨峰值后,中国啤酒市场便进入到了下行通道。根据2024年的数据测算,目前中国啤酒的产量仅为巅峰时期的69.5%。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8年开始啤酒行业便全面进入到了高端化新阶段,各酒企都在采用降本增效三板斧——高端化增效、关闭低效工厂降本、裁员+激励优化,使得毛利率、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自此,行业全面进入高端化新阶段,啤酒行业价格战趋缓。但与此同时,啤酒的消费市场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首先是消费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年轻消费者的饮酒偏好正从传统啤酒向果酒、气泡酒等低度酒转移,“微醺经济”在崛起的同时也对啤酒的市场份额进行着持续冲击。
根据天猫数据显示,Z世代在低度酒品类的消费增速达58%,远超啤酒的12%。社交媒体上,“微醺经济”相关话题播放量超30亿次,而青岛啤酒的经典绿瓶装鲜少出现在年轻人的打卡场景中。
其次则是传统渠道的疲软。在华润啤酒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华润啤酒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侯孝海则坦言,去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消费场景的下降。
“自去年一二月份以来,尤其是三四月份,餐饮市场和夜场呈现出显著的收缩态势。”侯孝海指出。
无独有偶,百威亚太在财报中也提到,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在表现放缓的行业中消费意愿疲弱,业务布局上更为注重的即饮渠道的人流放缓以及消费减少。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企业注销和吊销的数量达到了105.6万家,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2023年全年的总数(135.9万家),凸显了餐饮行业的严峻形势。与此同时,KTV等酒水消费场所也面临着挑战,其中KTV地更在9年内倒闭7万家,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可见一斑。
另根据红餐大数据和行业趋势分析,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同比下降6.6%,反映出餐饮消费回归理性,客单价下降。在各细分领域中,饮品赛道的人均消费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从2023年21.6元降至2024年的18.6元,降幅达到13.9%。
同时精酿啤酒的崛起也是造成传统工业啤酒下滑的因素之一。去年以来,多家精酿啤酒均出现爆发式增长。
其中,精酿啤酒品牌优布劳2024年增长超30%,今年1-2月同比大幅增长,90%以上门店实现盈利;辛巴赫春节58天开门红发货量突破52万箱;青岛啤酒旗下“王子”精酿单月销售额破亿……此外,如胖东来“DL精酿小麦啤酒”、金星“信阳毛尖”茶啤、泊啤汇“六只天鹅”原浆精酿等现象级产品,也给精酿啤酒的渠道“热”添了一把火。
对此,啤酒专家方刚总结表示,中国啤酒市场的消费和渠道已大变:消费需求和购买渠道更多元化和个性化;即饮渠道占比在下滑,非即饮渠道在增长;新业态越来越多,替代了一部分的啤酒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啤酒赛道竞争激烈,但五大啤酒巨头们并没有坐以待毙。
例如,年报中华润啤酒表示将持续加大品牌投入,力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致力于构建多样化的啤酒消费场景,通过提供富有创意的消费体验,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并进一步提升高端啤酒的品牌形象。
百威亚太方面也表示,已明确产品组合选择,并专注于经营特定渠道,旨在充分发挥百威的潜力,持续增长其核心创新能力(包括零糖产品),同时加速非即饮渠道的高端化进程。
青岛啤酒也指出,将继续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全国性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实现全系列、多渠道的产品布局,在中高端市场上持续拓展,优化运营,强化品牌形象,全面聚焦于“新人群、新需求、新产品、新渠道、新场景”,以开辟新的增长领域。
此外,燕京还推出了冬季热饮啤酒,珠江则开发了火锅搭配精酿套餐等等。
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在行业竞争从“价格覆盖”转向“心智占领”的当下,啤酒巨头们正积极应对市场变革,探索新的增长点。
正如中国酒业协会所言:“啤酒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将每一瓶酒酿成生活方式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