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嘹亮、明快动人的“花儿”传唱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深情厚谊,清脆悠扬、空灵悦耳的丝路驼铃声记述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和美底蕴……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孕育了一方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的群众在这块处于黄河臂弯里的土地上和合共生,共同奏响了多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盯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五大示范工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发展路子,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建领航共筑“同心圆”
村头的树荫下,有的坐在从家里带来的板凳上,有的坐在围树的圆圈凳上,汉、回等民族群众同乡镇干部、驻村干部、党员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像“拉家常”一样,用“乡音土话”讲群众关心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抵制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文明风尚,说心声,说需求。如今,这样的情景已成为临夏县红台乡卜家台村群众生活的日常。
“把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搬到村头巷尾、农家院落,党群面对面交流,让群众各抒己见,通过推行‘小板凳’服务联心工作法,我们现场答疑解惑,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在就业务工、发展产业等方面的需求,与群众共商村级事务,进一步密切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卜家台村文书黄翠霞说。一张“小板凳”,不仅搭建了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的“连心桥”,还成了村党支部、村“两委”化解邻里纠纷、促进团结和谐的重要平台。
“目前,全州组建了‘小板凳’服务队1079支,常态深入群众家中、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用‘乡音土话’把厚养薄葬、拒绝早婚私婚、抵制高价彩礼等文明风尚吹进了各民族百姓家。”临夏州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临夏州着力构建党委统揽全局、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部门主责主业有机结合,推动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全领域。除了创新推行“小板凳”服务联心工作法,临夏州还大力开展以同心石榴、童心呵护、民心新风、贴心老少、温心记忆为主要内容的“我们的家园·一家亲”党建引领“五心”活动,常态推进感恩教育,推进各族群众全方位融合、互嵌式发展,有效推动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基层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的“前沿堡垒”,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民族团结的一线,引领党群之间心贴心,携手共绘民族团结的“同心圆”。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我们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和各族群众组成的30余人的‘团结小分队’,帮助385户村民及时撤离,抢救出了10多名被困群众,党旗高高飘扬在了抗震救灾、凝聚各族群众力量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韩凯说,在乡村重建中,团结村在集中安置点内重点打造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同心广场”,在老村以灾后重建、感恩党的关怀和全国人民支援为主题,建设了“感恩广场”。同时,团结村党支部深入推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大力建设“党群零距离”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体系,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兴产业夯实团结基础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和政县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内容的标语格外醒目。
“近年来,我们创新推进‘文旅融合+民族团结’,坚持做强做优农业产业,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政县有关负责同志说,和政县大力实施“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大南岔民族团结进步旅游观光长廊”“牛津河流域和陈家集库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建设,精心打造松鸣镇吊滩村、达浪乡仲马家村、陈家集镇上王家村4个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双示范村,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松鸣岩、法台山等多个景区串联起来,打造“民族团结+红色之旅”“民族融合+文化之旅”“民族交流+美食之旅”“民族共继+非遗之旅”“民族文化+乡村之旅”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项目。
在推进“文旅融合+民族团结”的同时,和政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牛羊油果菜菌药”等特色产业,实施高效农业产业园、肉羊产业园、达浪乡红石榴养殖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全县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促进了民族团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政县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是实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临夏州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以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坐落于太子山脚下的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是一个汉、回、藏、土、东乡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我们坚持抓产业促振兴,以发展激发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新发村党支部书记张才明说,依托太子山、槐树关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大通道穿村而过的交通优势,新发村党支部带领各民族群众以农文旅融合为着力点,打造“槐树关人家”品牌农家乐10家,每家年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建成田园综合体1座,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年收入达200万元,吸纳40多名各族群众就近务工。村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流转土地900多亩,大力发展麒麟瓜、羊肚菌、高原蔬菜、中药材种植,年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在传统牛羊养殖基础上,立足蜜源丰富、气候适宜的自然条件,新发村大力发展中蜂特色养殖,从最初只有5户回族群众养殖发展到了如今的62户。“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各民族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新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临夏州立足全州种养产业发展实际,突出牛羊产业和特色种植业,坚持绿色有机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牛羊全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夯实种养规模,稳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全力构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有力夯实了民族团结的“产业根基”。
多元文化“融”出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临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古道枢纽,曾享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陇上八州之首”等美誉;这里处于牧区向农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这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多元文化的交融,让临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具魅力,也为临夏各民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增进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情纽带。临夏坚持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临夏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对于到访临夏的游客而言,古老的八坊十三巷是必选的“打卡地”之一。肇始于唐代的八坊十三巷,居住着回、汉、东乡、撒拉等8个民族的群众。前些年,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八坊十三巷逐渐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城中村”。近年来,临夏市充分发掘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搬迁原住居民的前提下,将之打造成了集民族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居民传统生活区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景区。如今,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人们体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风貌的景区,更是从事砖雕、彩陶和蛋雕等传统技艺的各民族手艺人的交流创新平台。
文化赋能增进认同,促进了临夏州各民族齐心协力共筑幸福家园。临夏州坚持深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中的团结基因,打造“河州牡丹文化节”“非遗传承月”等品牌活动。每年5月,百万株牡丹竞放,各族群众以花为媒,在“花儿”民歌对唱、非遗技艺展演中共叙情谊。临夏州突出“融”的导向,持续拓展全域创建渠道,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打响叫亮“河州红石榴”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临夏特色、彰显时代风貌的创建之路。临夏州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程,实现“民族团结主题课”“民族体育竞技”等活动常态化开展。
临夏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立足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优势,临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类节会、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先后举办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西部花儿歌手邀请赛、“花儿临夏·在河之州”文化旅游节、“石榴杯”篮球赛、临夏和政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使之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展示窗口和精神纽带。临夏大力推动永靖傩戏、积石山保安腰刀、临夏砖雕、河州贤孝等非遗名片的传承推广,精心创排歌舞剧《黄河安澜》等歌曲、剧目,其中,沉浸式实景剧《花开临夏五千年》火爆全网,歌曲《山海之恋》成为东西部跨区域交流的文化纽带。临夏组建多民族花儿乐队“石榴籽”组合、“石榴花”组合,创作了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歌舞、音乐、绘画等文艺精品,让不同类型的文化作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鲁明 见习记者 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