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本港上周六(2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期間的約2個小時,渠務署確認5宗較嚴重水浸個案。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今(4日)晨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上表示,當日天文台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後,署方已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處理市民求助,期間收到120名市民的求助電話,並確認5宗較嚴重水浸個案,分別位於北大嶼山、屯門、西貢及荃灣等地,個別水浸深度達200至300亳米,並指可於一兩個小時內完成處理相關個案,隨後受影響道路大致恢復正常運作;期間亦調派逾110隊緊急隊伍處理水浸及巡查曾經發生水浸及容易瘀塞的地點。
莫永昌指,汲取2023年本港出現特大暴雨經驗,去年起已為雨季作出「超前部署」,包括將可動員的緊急應變隊伍由160隊增至180隊,並在全港各區部署30多個應急行動基地。他說,「中心的人數會遞增,由初時黃雨時有約10名同事,到紅雨及黑雨會加至20多名同事,負責聽取市民求助電話,同一時間我們會派遣很多緊急應變隊伍處理水浸,所以控制中心負責全面監控及跟進隊伍處理水浸的情況,以及向上頭作出匯報。」
他續指,當日暴雨期間,緊急應變隊伍駐守在柴灣道迴旋處及龍翔道近黃大仙港鐵站出口的低窪地方,並無發現有特別水浸情況,強調緊急應變隊伍在暴雨過後,仍會繼續巡查及清理曾經發生水浸及容易瘀塞的地點,才會收隊,有關安排亦是為下一場暴雨做好準備。
近日連場暴雨,又黃雨又紅雨又黑雨,為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水浸威脅,莫永昌指,署方利用人工智能預測水浸情況,包括使用自行研發的水文資訊系統,在各區裝超過300個水位監察器及雨量計,以收集即時數據,各區雨量及水位等。其中「內澇監測器」可安裝在馬路邊,感測馬路積水深度,員工可獲得實時水文數據,監測馬路積水情況,及早採取緊急應變措施。署方亦正進行試驗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實時數據協助監察,評估可能受水浸影響的範圍。
渠務署今年亦首次引入4部強力排水機械人,包括「龍吸水」,並剛增購置了兩部,「龍吸水」可遙距控制的排水機械人,排水能力最高可達每小時800立方米,可以在短時間內排走積水。莫永昌說,署方會檢視實際情況,或再引入更多其他科技產品協助處理水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