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围绕深圳“20+8”产业战略要求,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与产业优势,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推动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深圳市产业链活力与韧性。
并购重组“向新”
聚焦新质生产力
一直以来,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和产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
2024年以来,并购重组政策出台进一步提速。《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新规”)的相继推出,为并购重组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根据《行动方案》,此次深圳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展并购重组;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项目库;丰富拓展并购重组融资渠道;构建支持并购重组的耐心资本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购重组;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搭建一流并购重组服务平台;优化并购重组市场服务生态;加强对并购重组活动的风险防控;强化并购重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在深圳此轮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中,并购重组“向新性”尤为突出,产业升级成为并购核心逻辑之一。
《行动方案》提出,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等开展上下游并购重组,收购有助于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优质未盈利资产,推动重点产业集群能级提升。鼓励企业在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赛道上积极开展并购重组,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和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根据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10月22日发布的政策解读,《行动方案》聚焦“20+8”产业实施分类引导: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收购未盈利优质资产以强链补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鼓励未来产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与技术突破。
“《行动方案》作为地方改革方案,体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中提出的具体举措与新“国九条”“并购六条”“重组新规”等政策进行了衔接,对于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深圳产业链活力与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展并购重组,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有助于推动深圳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7年底
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
在工作目标上,《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元级市值企业20家。
与此前深圳2024年11月27日发布的《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行动方案》中2027年底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目标从15万亿元调高到20万亿元。
根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0月23日收盘,深圳辖区共有超过400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对于多地上市公司,区分不同类型的股份价格和股份数量分别计算类别市值然后加总)超过人民币12万亿元,其中有18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工业富联以1.27万亿元市值居首,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市值分别达到1.08万亿元、1.00万亿元,比亚迪市值超过9000亿元。
泰和泰(济南)律师事务所财税部副主任、合伙人张嵘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把并购从‘牌照套利’升级为‘产业迭代工具’,提出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的目标旨在用并购把‘20+8’产业链快速做厚。”
《行动方案》还提出,深圳力争到2027年底,并购重组市场量质齐升,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落地一批行业示范案例。加快打造并购基金矩阵,培育集聚优秀并购基金管理人,带动社会资本形成万亿元级“20+8”产业基金群,带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并购,构建完备产业链并购生态圈。
深圳证监局发布的监管通讯显示,自2024年9月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5月底,深圳上市公司已公布并购重组预案达215笔,其中160笔重组事项披露交易金额,合计超过450亿元。
其中,典型案例包括盐田港收购控股股东旗下港口资产、比亚迪收购Jabil Inc.(捷普)旗下在华移动电子制造业务、立讯精密收购Qorvo(威讯联合)旗下在华半导体资产、华润三九收购昆药集团、招商蛇口收购南油集团及招商前海实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