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沁人心,西湖水碧映茶情。10月23日,一场以“蒙顶贡茶 茗谢杭城”为主题的2025蒙顶贡茶中国行·西湖赏茗大会在浙江杭州温暖登场。这场跨越千里的“茶缘之约”,不仅让源自四川雅安市名山区的蒙顶山贡茶与西湖的潋滟湖光相映成趣,更汇聚了四面八方的茶友,在品茗论道中,为川浙两地茶产业交流合作搭起了一座实实在在的“连心桥”。
大会现场,气氛如同冲泡开的热茶般热烈。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书记余云峰、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姜仁华热情致辞,共话茶产业发展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通过视频发来了远方的祝福与期许。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用文作专场推介。

紧接着,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蒙顶山茶“全景展示”拉开了序幕。专场推介会上,说不尽的蒙顶山茶故事,看不完的贡茶文化展览和摄影作品,尤其是那非遗制茶体验区,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只见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强,一边手上不停地演示着独特的“闷黄”工艺,一边向大伙儿讲解其中的门道,那双饱经茶香浸润的手,引得现场观众啧啧称奇,真切感受到了“千年贡茶”技艺的生命力。
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随后,四川省蒙顶山理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俐丽、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毅、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张骞等多家当地骨干茶企的代表纷纷走上前台,当起了自家好茶的“代言人”。他们讲历史、说特色、谈发展,话语里满是自豪与信心,把蒙顶甘露的鲜爽醇厚、蒙顶黄芽的温润甘甜,以及各类创新茶品的独特风味,生动地呈现在杭州茶友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蒙顶山的万亩茶园之中。
光品茶香还不够,还得聊聊茶里的“门道”。下午的蒙顶山茶专题讲座,成了专家们分享智慧的舞台。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胡晓云等专家学者,围绕蒙顶贡茶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前景畅所欲言,为两地茶产业融合把脉支招。思想的火花最终要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大会期间发布的原真茶旅文化路线和顺利举行的合作签约仪式,正是川浙两地携手深化茶旅融合、拓宽产销渠道迈出的坚实一步,预示着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这场西湖边的茶香盛会,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背后,是名山区茶产业多年深耕厚植、蓬勃发展结出的硕果。作为中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和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圣山。西汉时期,茶祖吴理真以“七株仙茶”,开启了人工植茶的先河;茶圣陆羽又于大唐,发出“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千年喟叹。而自唐代天宝元年开始,它更开启了长达1169年的辉煌,作为五朝皇家贡茶,岁岁入贡,直至清末。

蒙山即是当下的雅安市名山区,是蒙山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名山因茶而兴、因茶而名,茶产业是名山坚定不移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近年来,名山区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积极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2024年全区茶园面积39.2万亩,茶叶(毛茶)累计产量为6.424万吨,增长6.16%,鲜叶产值达29.29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20亿元,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域,“蒙顶山茶”品牌文化力全国第五。2025年,“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59.15亿元,连续九年进入全国前十、蝉联四川第一。
这片小小的绿叶,如何挑起富民强区的大梁?秘诀就在于名山区认准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的路子不动摇。在种植端,名山守着2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个“家底”,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茶园,确保源头品质。在科技端,他们与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紧密“牵手”,建起了院士工作站,光是收集的茶树种质资源就达3000多份,每年能为全省提供九成以上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是不折不扣的“良种大本营”。

在品牌端,不仅“蒙顶山茶”这块招牌越擦越亮,还培育了“跃华”“皇茗园”“味独珍”等一批企业品牌,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从“第一背篓春茶上市”的热闹,到蒙顶山世界茶都交易市场的繁荣,线上线下齐发力,让好茶不愁卖。
在融合端,名山更是把“茶文章”做出了新花样,依托蒙顶山景区、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搞起了茶园观光、茶事体验、茶乡民宿,真正让茶园变成了公园、茶区变成了景区,带动了14.5万农民兄弟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如今在名山,茶产业覆盖了全区95%以上的农户,茶叶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七成左右。这茶,实实在在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黄金叶”。展望前路,名山区已然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将继续在产业升级、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和三产融合上深耕细作,特别是要在茶叶精深加工和吸引年轻人的新茶饮上多下功夫,让古老的蒙顶山茶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强劲的“茶力量”。这场西湖边的千年之约,既是一段美好情谊的延续,更是一个崭新篇章的开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