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碧水蓝天山河美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成为游客感受生态红利的热门目的地。这里既是生态景观带,也是全民共享的环保成果带。
当地发布洱海指数,兼顾洱海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调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构建起生态全面评价体系,为湖泊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洱海经验”。
山东青岛平度在大泽山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野生动物营造安全的栖息环境。近日,当地首次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鹰的完整繁殖过程,苍鹰野生繁殖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需要完整的食物链和长期稳定的原始森林环境。
贵州印江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的野生鸳鸯种群数量创下近十年新高,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群长势茂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鹭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数千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鹭鸟在四川绵阳梓潼县繁衍生息了30多年,当地专门设立鹭鸟保护区,成群的鹭鸟灵动飞舞的身姿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江苏泰州河网密布,当地在水产品养殖的河塘上大面积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的双丰收。
预计到2025年底,这里的集中式“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达5.6亿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8万吨,助力节能减排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