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夜幕降临,从喧嚣热闹的夜市小吃到光影璀璨的夜游景区,从创意十足的夜展场所到活力四射的夜秀表演,各地夜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这股涌动的“夜活力”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晚,更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劲新引擎。相关数据显示,夜间消费涵盖餐饮、购物、文旅、体育等多个领域,正以多元化的业态组合和沉浸式的消费体验,为城市经济注入新动能。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7月—8月),各地将举办约3.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将近2万亿元。聚人气 消费旺 激活夏夜城市澎湃活力
当夜幕降临,城市并未沉睡,而是开启了另一番热闹景象。人潮涌动、霓虹闪烁、美食飘香,一幅充满活力的消费图景点亮了城市的夜空。西双版纳风情独特 灯火璀璨客似潮
华灯初上,云南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的星光夜市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作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里的夜晚流光溢彩,织锦的斑斓、银饰的流光,混合着热带水果的甜蜜,在万千灯火下交织成独特风情。2025年暑期,这里日均接待游客量近4万人次。旧巷变市集 南宁街市热闹非凡
最是烟火抚人心。广西南宁埌西夜市的街头熙熙攘攘,酸嘢的酸爽、老友粉的热辣撩动着食客味蕾成为亮眼特色。2024年5月,这里引入专业管理团队后焕新开放,180多家商户有序经营。从旧街巷到规范市集,这里见证着城市夜间的蓬勃生机。2025年上半年,广西20条重点监测街区(夜市)营业额同比增长12.65%。世遗之城 百年骑楼化作舞台
这个夏天,老街区持续迸发消费新活力。世遗之城福建泉州,百年骑楼化作舞台,掌中木偶跃然窗台。灯光投影随节奏变幻,将每扇窗户化作动态“银幕”。这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声光电的沉浸式演出,既有非遗的典雅,又有潮流的活力。作为拥有660多幢传统历史建筑的古城,7月份以来,泉州还推出非遗快闪等多项夜间活动,接待游客超过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4.8%。苏琼休闲活动添动能 人气催旺烟火气
这个夏天,文化休闲为夜之城注入新动能。江南名城江苏苏州,晚风为幕,金鸡湖畔“变身”露天音乐会,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动感旋律中共享欢乐,城市更具温度与魅力。2025年上半年,这里各类演出吸引超40万人次前来。
旺盛人气带火了消费,当海风送来阵阵清凉,椰城之滨欢歌笑语。海南海口自在湾,夜游巴士、街头巡游等多元业态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首周营收就突破百万元。渝湘夜色美韵味浓 消费提振人流涌
夜间经济展示出城市的活跃度,成为星空下的“城市名片”。这里是重庆,洪崖洞吊脚楼群亮起灯火,嘉陵江上游船穿梭,波光与霓虹共舞。暑期以来,重庆夜间消费占比超过60%,“不夜重庆”的魅力愈发彰显。
这里是湖南长沙,五一商圈霓虹闪烁,美食烧烤藏着市井烟火。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这里夜间累计客流超过805万人次,“热辣长沙”的活力持续升温。
烟花如流萤划破夜空,天南海北尽享夏日时光。夜市、夜演、夜游、夜食,各种花样“新夜态”正让城市的夜晚“靓”起来、消费“火”起来,成为城市肌理中最灵动的笔触。夜游热度领跑全国 夜上海既燃又暖
2025年夏天,中国的“夜经济”加快迈向场景创造。各地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不断上新,激活文旅消费,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城市的夜晚更有温度与活力。
旅行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夜游”相关搜索量和评论量环比上月均增长100%左右,且每逢周末就会迎来搜索小高峰。而在“夜游”搜索热度前10的城市中,上海名列前茅。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是如何在夜间经济发展方面,走出别具一格创新之路的?又是如何在城市发展和人文温度中找到平衡,让夜上海既是消费热土,又有百姓烟火的?夜间消费额突破880亿 表现亮眼
跟着夜跑团在滨江步道上小跑一会儿。说实话,已经有点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在夜晚,吹着小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夜跑,什么也挡不住大家拥抱夏夜的热情。
如果继续往前走一走,现在我所在的西岸·梦中心,还聚集了滑板、攀岩、小轮车等运动空间、顶级运动品牌还有各种限时体验店,是运动爱好者的聚集地。
就是这样一片充满活力的区域,曾是一片包含废弃水泥厂、仓储运输在内的老上海工业遗存。如今,水泥厂变成“穹顶艺术中心”,油罐被改造成美术馆,货运码头华丽转身为船坞剧场和滨水音乐厅,水岸音乐节、水岸电影节轮番上演。汇集了户外运动、艺术与市集等多重业态,已经成为大家享受生活的好去处,上海夜间消费的新地标。
在船坞码头,限时的联名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拍照打卡。整个西岸·梦中心最独特的就是“水岸多元业态”,也就是把多种元素嵌入到一个空间融合发展。
沿着滨水岸线,这里是潮玩爱好者的打卡地、是毛孩子们的宠物友好社区,也是下班族的深夜食堂。多元多样的消费场景,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有自己心仪的选择。
美食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夜幕降临,上海静安大悦城顶楼的“夜食天台”逐渐热闹起来。霓虹灯牌闪烁、人们举杯畅饮,空气中弥漫的孜然香气立马焕醒了疲惫的身体。一个露天广场有什么特别的?看!商圈顶层竟然建了一座摩天轮!
作为上海首批“夜生活好去处”,整体营业至凌晨2时的静安大悦城“夜食天台”在2025年升级焕新,打造“餐饮+摩天轮+现场演出”的露台经济复合业态。这里不仅提供美食,还提供情绪价值,打破“夜经济=大排档”的刻板印象,跳脱了油烟缭绕,带来沉浸式的夜间消费体验。
夜上海,越夜越精彩。从“填饱肚子”到“装满情绪”,从“吃宵夜”到“玩通宵”,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密码和消费者的松弛感,不仅源于特色场景营造,更离不开保障措施与服务升级的强力支撑。为满足不同需求,上海众多商圈和消费地标纷纷推出延长营业时间、优化停车方案、配套夜间通道等举措。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超880亿元。“夜”态万千 老地标探索 “新玩法”
2024年,上海的夜间活跃出行人次403万次,夜间灯光覆盖全市75%的面积,上映夜场电影26.49万场,夜间公交活跃范围1975平方公里,夜间经济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2025年,上海发布首批5个“夜间经济人气地标”以及5个“夜生活好去处”。其中,就包括以“水岸多元业态”为特色的西岸梦中心区域、以全业态夜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普陀“环球不夜港”等区域。各区根据自身特点精准施策,探索出城市烟火气与公共空间利用的双赢模式。
在上海夜游,除了感受大都会的繁华,如何让像诸如城隍庙、张园这样的“老地标”“老景点”焕发新魅力,既守得住底蕴,又玩得出新意,成为值得探索的课题。城市“不打烊” 24小时活力如何炼成?
看这一片流光溢彩,您可能猜到我正在看一场光影秀。但你应该想不到,这里是拥有460多年历史的上海豫园。
就在几天前,豫园花园首次开放了夜游,让这座古园拥有了炫酷的“新皮肤”。园林内共设24景,选取了豫园部分馆藏书画精品,通过动态投影、装置互动等多种形式,让文物“活”了起来。
一进来就被惊艳到,灯光亮起,亭台楼阁、山石池沼都像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跟白天相比自然是另一番风味。
为保障夜间游览的安全与精彩,豫园夜游以“全程批次化导览讲解”的模式,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
夏日的活力扑面而来。左手汤包,右手生煎,吃饱了才能玩得尽兴。
2025年夏天,豫园跨界打造“夏日奇幻夜”,携手多个热门国漫IP打造能打卡、能互动、能体验的潮流活动,汇集食、购、游的全方位体验,把传统街区变成了年轻人的“夜玩主场”。
蜿蜒的九曲桥上挤满了游客,湖面上放置了各种角色的人形立牌,灯光亮起似梦似幻。
夜深了,还没逛够?别着急,上海的夜生活远未结束。在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迎来了展期倒计时。
此次的埃及展共有788件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第一次来到亚洲。
展览首次开启了7×24小时不闭馆的不眠夜模式,深夜场0时到6时推出了半价票优惠活动。在手机小程序上可以看到,几乎各个时段的票已经全部售罄。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从后台数据显示,70%以上来自上海以外的观众,主要观众群体还是年轻人。他们也充分考虑到要让观众有地方休息,二楼茶室24小时对公众开放,为观众多元体验和消费创设了新场景。
2025年7月以来,上海部分文博场馆也通过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让观众可以从容松弛地“慢”观展。更多举措发布 全面优化夜间消费环境
数据显示,夜游人群30岁以下用户占比最高,18时至22时是高活跃度的夜间经济“黄金4小时”。提振消费进一步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升级推出支持夜间经济人气地标发展的10项举措。其中,包括释放“外摆经济”活力、支持举办主题特色市集等6项优化提升政策举措,新增丰富夜间街区演艺活动、优化夜间活动报批报备、打造夜间观赛“第二现场”、支持推出夜间定制旅游巴士线路这4项政策措施,营造让人舒心贴心、放心安心的夜间经济消费环境。场景融合技术助力 共赏夜间魅力
上海的消费场景还在不断衍生,围绕“公交+”,首条定制专线推出,全长15.2公里的夜上海公交专线串联起五大热门地标。车顶装饰了烘托夏夜氛围的紫粉双色灯带,游客在车上可以进行趣味魔术互动和打卡。围绕“游船+”,浦东美术馆推出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主题游船,观众在行进中以流动的视角感受浦江夜景和艺术氛围,解锁独特体验。多元业态和消费场景形成的复合型夜间经济正成为新趋势。
现在的时间刚好处在白天到夜晚的过渡,是一段非常温柔浪漫但又短暂的蓝调时刻,天气也变得凉爽了很多。来到四行仓库,感受到一种历史感。
解锁完水上视角,再去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打卡一下高空视角。来到632米的高空,还能解锁一份云端体验。这个庞然大物是1000吨重的阻尼器“上海慧眼”,它通过有节奏地摆动来减少台风这种极端天气对超高楼层的影响。
现在,这里还首次推出了沉浸式光影大展,通过数字艺术光影、虚拟现实等手段,让观众在高空沉浸式体验。业态创新百花齐放 催生多元新职业群体
上海的夜晚不光流光溢彩,更是充满了活力,给整个城市都注入了一股蓬勃生命力。而随着新的消费场景诞生,也催生了不少新职业。
这几年,重庆的夜景那可是火遍了全国,尤其是在主城两江四岸核心区域启动的常态化无人机灯光秀展演,作为一种夜间娱乐形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由此增加的消费活动所带来的涟漪效应为当地经济作出很大贡献。光影魔法是如何点亮重庆夜空的?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夜空绘梦 代码“作画”
夏夜以来,每周六,5000架无人机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就会来一场表演。当人们沉醉于流动的光影时,鲜少有人留意,这背后凝聚着一群人的专注与付出。
姚利军是现场执飞团队的负责人,现在他和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为下一场无人机表演做准备。
由于无人机的精准走位、灯光变化等都需要靠接收的电子指令来进行,所以确保每一架无人机状态在线十分重要。
现场5000架的无人机编组,其实核心保障团队只有4个人,既要前期对飞行场地和环境条件进行勘测,还要在后期控制上千架无人机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三维动画精确运动。今年28岁的姚利军,年纪是团队中最长的,从事无人机群表演飞行工作已经将近5年,也在见证这个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迭代发展过程。
表演即将开始,周边的观众也越聚越多。现场执行团队对每台无人机的桨叶和机身各个零部件以及后台平台进行最后的检查确认。
今夜的表演顺利结束,观众们带着手机里的照片视频和美好的记忆散场回家。而姚利军和团队伙伴们还要对今天的飞行过程进行复盘总结。夏日山城,两江四岸夜景璀璨,夜晚依然热浪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