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眼下,虽然已经立秋,但还有不少地方气温在30℃以上。为了躲避烈日暴晒、高温炙烤,许多人选择待在室内。但您知道吗?如果不注意通风,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也可能“闷”出病来。医务人员提示,“当室内温度高于32℃、湿度大于60%时就要警惕室内中暑风险了。”
医务人员提示,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出汗难以蒸发带走热量,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人体散热“遇阻”。此时,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会迅速升高,当超出中枢系统调节极限时,就会造成器官不耐受,热量累积导致中暑发生。此外,室内通风条件较差,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密闭环境,也会催化“室内中暑”的发生。尤其老人及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更易导致中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介绍,在高温的情况下,如果不便于通风,又不开空调,单单是用电风扇循环室内高温高湿的环境,它的降温效果不好。虽然风扇的风吹到身上体感温度觉得下来一点,实际上整体环境不利于身体降温,所以容易发生室内中暑。家中可安装温度湿度计 有效监控环境
防范“室内中暑”,合适的环境温度最为重要。医务人员建议,有老人、孩子等需要长期在室内生活的家庭,尽可能在屋内安装一个温度湿度计,以便随时监控。
当温度、湿度超过标准值时,及时通过合理使用空调、保持室内通风、及时补水或转移离开高热环境等手段,降温散热,避免中暑。空调建议温度设置在26—28℃,应避免冷风直吹。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多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动循环起来,保证空气是新鲜的、流动的。医生:应对“室内中暑” 牢记四个步骤
如遇室内中暑该如何应急处置呢?医务人员提示,要迅速根据症状轻重,采取四个步骤。
轻度中暑:头晕头痛、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恶心乏力。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超40℃、皮肤灼热干燥、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热射病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50%。
中暑的紧急处理需遵循脱离高温环境、快速降温、补充水分、及时就医四个关键步骤。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体温持续高于40℃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宏亮介绍,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在室内然后出现一些头痛、头晕、四肢乏力这样的症状,要高度警惕热射病的可能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婴幼儿往往体温中枢发育并不是很非常完善,所以要减少他衣物穿着,尽量避免人为导致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