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以及花都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由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都区总工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广东园林学会盆景赏石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广州瑞岭盆景农民专业合作社、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村民委员会承办的广东省高素质农民花木盆景人才培育学员汇报展暨花都区2025年“羊城工匠杯”岭南盆景劳动和技能竞赛在岭南盆景之乡——广州市花都区瑞岭村隆重举行,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岭南盆景劳动和技能竞赛决赛现场。资料图
近年来,花都区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紧抓高素质农民培育,依托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聚焦盆景花木等特色产业优势,集中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广东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与产业动力。
以赛促学亮绝活,振兴舞台竞风流
金秋九月,匠心涌动。竞赛决赛现场共吸引了来自岭南地区40名专业选手参与,其中不乏花都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花木盆景人才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赛中乡村工匠们同台竞技、摩拳擦掌,在方寸盆钵间展开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巅峰对决,一盆盆生动的盆景作品在盆景大师的指尖流转而生。最终,经过激烈角逐,赛事共评选出个人奖项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胜奖10名,花都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花木盆景人才专题)培训班朱广杨、姚伟峰荣获“一等奖”,姚剑威荣获“二等奖”。这场竞赛不仅是非遗技艺“瑞岭盆景”的活态传承,更是花都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多年来成效的集中检阅。在技能竞赛后,广东省高素质农民花木盆景人才培育学员汇报展如期启动,展览将持续到11月份,为岭南盆景品牌推广与文化传播搭建重要平台。
育才沃土结硕果,产业升级有支撑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2024年10月,花都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试点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由区分管副区长亲自挂帅,12个区直部门及镇街协同联动,会同实施主体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构建“五链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开设花木盆景、乡村运营、休闲农业与民宿三大专题班,推行“点单式”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跨省研学、实操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学与用”的闭环,促进学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力打造新农人引领产业振兴的“花都模式”。
花木盆景人才专题班于2024年12月开班,2025年9月共有31名学员完成培训。目前,花木盆景人才专题班的学员已成为盆景产业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入选广东省100名“乡土网红”,8人获得广东省“乡土专家”称号。
多维发力提质效,系统施策促跃升
花都区着力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走深走实,一是创新“1+1+N”思政体系,建立“临时党支部+思政指导员+行业党组织”机制,将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组织学员到金兴园艺、瑞岭盆景合作社等企业党组织顶岗实习,开展近20次思政活动,推动非公企业党建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形成“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内外联动+岗位实操”的实战模式,策划推出长三角“盆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学,组织从业者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参观学习,观摩海派、扬派、苏派等盆景流派创作技法,现场考察花卉盆景标准化生产模式,深挖特色品类文化底蕴,走进博物馆、名园及大师工作室,探寻产业内需与出海路径。
三是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坚持“走出去”“沉下来”“联起来”三步走战略,综合提升学员技艺、审美、行业认知,持续为学员提供政策、技术、就业、信贷等精准服务,优先支持申报相关产业项目,开发空间造景、微盆景文创研发、艺术品展等衍生业务,持续优化“研学-孵化-推广”闭环,强化品牌建设与产销衔接,助力花木盆景从“文化名片”向“富民产业”跨越发展。
学员姚剑威说:“去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因为我之前也参加了一些培训班,都是存在针对性不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技能本领有限。自开班后,我按计划完成四个阶段的培育任务,技能和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也对这个培育项目从怀疑、到坚定、到最终收获满满。”
下一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会同花都区农业农村局持续深化试点工作,建立分层分类培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和政策保障,创新培育模式和路径,为花都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广东省高素质农民花木盆景人才培育学员汇报展一角。资料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