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总结“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雪域高原的辽阔怀抱中,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帮扶传奇正在悄然上演。“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北辰区在对口支援西藏丁青县的工作中,有效提升帮扶地区产业振兴、就业协作和农文旅开发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当地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了可推广的“北辰模式”。
317国道贯穿东西,为丁青县带来了农文旅发展机遇。(丁青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海拔的绿色传奇 共绘产业振兴画卷
时光回溯至2019年,北辰区怀揣着对丁青大地的深情厚谊,斥资960万元,在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农业生态产业园区一期应运而生。这里,是新产品引进的摇篮,是果蔬花卉竞相绽放的乐园,是技术培训传承智慧的殿堂,53.75亩的土地上,13个大棚如璀璨星辰般点缀其间,其中10个日光温室、2个拱棚和1个多功能连栋温室,共同编织着丁青农业现代化的梦想。
2024年,天津市1500多万元援藏资金如春风化雨,再次滋润着园区的每一寸土地。房车营地、太空舱、露营地梦幻般崛起,新增的两个蔬菜大棚让园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占地面积扩展至60余亩,农、文、旅、商在这里交织融合,奏响了一曲产业振兴的交响乐。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携手共舞。合作社如坚实的基石,企业运营为市场化运营搭建起广阔的舞台,村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直接参与到种植和管理工作中。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棚室管理和农业种植培训任务,培育出一批掌握新技术的“新农人”。
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是昌都地区唯一的四季生产果蔬的农业基地。大棚果蔬品种多产量高,其中黄瓜、白菜、辣椒三个品种更是被认证为有机蔬菜,为当地群众的“菜篮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园区以“土地租金、群众薪金、年底股金”这“三金”模式为画笔,描绘出农牧民增收的绚丽画卷。公司总经理王春国说:“园区已帮助10户脱贫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我们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每年向当地百姓支付土地租金9万余元,并约定每年底给夏拉村村民分红10万元,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要打造317国道第一个农文旅商融为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王春国话语中充满了信心。露营地、智能太空舱、房车营位、自助烧烤、帆船帐篷、锅庄舞池、大棚采摘……农旅融合体验别具一格。“露营地每日能接纳游客260余人,每逢周末营地会安排篝火锅庄晚会,让游客深度体验藏式文化的魅力。”王春国说,“我们今年还推出了特色赶大集广场,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免费的销售平台。44个移动摊位可以解决当地特色产品缺乏销售渠道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从北辰来到丁青投资创业8年的王春国,已从青年变成了中年,“从刚来时想着投资创业赚钱,到现在已经变成了想要留下一份能够惠及当地的产业。”王春国说,“园区将重点培养有能力的农牧民群众‘带头人’,让他们成为园区发展的中流砥柱,让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的‘产业’。”因此,公司长期为当地大学生和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还与周边乡镇村庄签订免费技术帮扶协议,整合资源,形成稳定的蔬菜市场供应,促进当地农业健康发展。
被生态大棚环绕的太空舱营地。
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区作为天津援藏队“十四五”期间重要的建设项目,也是丁青县第一次将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大胆尝试。未来,丁青县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将依托昌都市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机遇,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以天津北辰对口支援西藏丁青的优势力量为契机,突出高原农业生态产业园特色,在农业一产与文旅三产相结合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抓实产业规划,做大做强高原有机无公害蔬菜特色产业,致力实现从“示范村”到“示范带”的突破,为丁青县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原上的“生命之氧” 职工之家温馨蜕变
在丁青镇的一隅,有一座正在悄然蜕变的职工之家,它如同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即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曾几何时,这里的职工因高海拔、缺氧而备受煎熬,工作效率低下。然而,自2022年起,北辰区总工会如同一位远道而来的挚友,带着满满的关怀与援助,连续三年对丁青县展开对口支援。128台制氧机和便携式制氧设备如同“生命之氧”的使者,遍布高海拔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为职工们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以前在这里工作,总感觉身体被缺氧束缚着,如今有了这些制氧设备,就像给身体插上了翅膀,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丁青县干部四郎曲邓的话语中满是感激。
2025年,北辰区总工会再次伸出援手,决定提升改造丁青镇职工之家项目,总投资约47万元,其中北辰区总工会出资约27万元,用于建设集中供氧系统。
想象一下,当弥散式集中供氧装置如同中央空调般悄然运行,经过净化和处理的氧气通过管道系统,如涓涓细流般输送到职工之家的每一个角落。智能化调控功能如同贴心的守护者,根据人员密度和活动类型,自动调节氧气供应量。在这里,职工们可以在充足的氧气中尽情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非常感谢北辰区总工会的‘高原职工氧吧’项目,它真正做到了想职工所想,解职工所难。”丁青县总工会主席张静的话语中充满了温情。这座高标准、有温度的职工之家,不仅是对口支援的硕果,更是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
天津援藏投资援建的微高压氧舱。
线上招聘“码”上对接 云端架起就业桥梁
在丁青与北辰之间,还有一座无形的桥梁,它连接着两地的心与心,那就是就业“桥梁”。为了推动对口支援工作上水平、见成效,2024年8月,北辰区人社局与丁青县人社局携手合作,共同举办了“码”上面试会,为丁青县高校毕业生搭建了通往天津就业的便捷通道。活动前期,两地人社局进行了充分对接,精准匹配了北辰区内7家优质企业的114个就业岗位。面试会上,企业与学生们通过远程视频进行沟通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21岁的丁青县藏族毕业生拥忠罗曲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他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与三位伙伴一同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开启了求职之旅。“来津的这段时间,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拥忠罗曲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与期待。在企业里,他得到了老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逐渐找到了归属感。而北辰区人社局也始终关注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学生就业情况,深化与丁青县的交流互动,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走深走实。”北辰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信心。这座就业“桥梁”,不仅为丁青县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更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书写了一段段跨越千里的温情故事。
雪域畔的仁心华章 跨山水的医疗传奇
在雪域高原那如梦如幻的怀抱之中,一段满溢着温情与坚韧的医疗援助传奇,正于岁月长河中悠悠书写。北辰区医疗卫健系统的医护精英,以他们那无尽的爱心和超凡的医术,为藏族同胞精心编织起一张健康的守护之网。
高原上的生命守望者——
2021年,天津市北辰医院儿科医师李宜华加入天津市第十一批医疗援藏队伍,赴西藏丁青县工作。尽管初到高原时遭受严重的高原反应,他迅速适应并全身心投入儿科工作。他定期进行教学查房和科室培训,传授关键技术,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医护人员成功抢救了多名危重患儿,包括2022年9月出生的28周早产儿嘎嘎之女和2022年10月出生的26周超早产儿增嘎之女。2025年5月,体重仅1.09公斤的扎西次珍也在他的救治下康复出院。
李宜华医生在工作中。
大骨节病患者的重生之旅——
大骨节病,犹如一片阴霾,长期笼罩着丁青县的众多家庭。自2021年3月起,南开大学附属北辰医院对丁青县的大骨节病患者进行了救治行动。医疗团队深入乡村进行义诊、筛查,并为患者建立档案。2024年,藏族老人拉赛在北辰医院接受了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能够借助助行器行走。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35位大骨节病患者接受了免费关节置换手术,重获新生。
健康帮扶的绚丽画卷——
北辰区卫生健康委通过“以科包院”模式,助力丁青县人民医院专科建设,捐赠医疗设备,实施“传帮带”计划,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援藏医生们还下乡义诊,提供医疗保障。高志伟医生在援藏期间成功处理了胎盘黏连大出血的产妇,刘桂莹医生在虫草季抢救了胎盘早剥的孕妇。此外,北辰医院还组织丁青县基层医务人员赴天津学习交流,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
携手共筑的健康长城——
自2016年以来,北辰医院与丁青县人民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累计选派多批次医疗专业人员开展帮扶工作。一批批援藏医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藏区,与当地医生携手守护民众健康。他们在这片神圣的雪域高原,用爱心和责任,跨越千山万水,为藏族同胞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书写着藏汉一家亲的壮丽篇章。未来,他们将继续砥砺前行,让健康的种子在丁青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同一座巍峨的健康长城,守护着藏族同胞的幸福与安宁。
在高原的深处,这些温情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丁青的未来之路。它们见证了天津与丁青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彰显了天津援藏的精神与力量。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温情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上演,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北辰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作者:吉宝刚 图/文 视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