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座雾霭氤氲中自带一股江湖豪迈与市井温情的城市,近日迎来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盛会。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和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成渝地区推介周(重庆专场)暨精品品牌四季行活动”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此次活动以“走进巴山渝水 激活城乡消费”为主题,通过展示展销、专题推介、产销对接等多元形式,集中推介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100多个脱贫县的千余种优质“土特产”,助力脱贫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
活动现场,主播正在直播推荐“土特产”。
品牌荟萃展特色,区域共建促发展
清晨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尚未到开馆时间,空气中已飘散着茶香与果香的暖意。内蒙古参展商明玉细心擦拭着展台,玻璃罐里的奶豆腐细腻洁白。“起了个大早从酒店过来整理摆台,就是要让重庆消费者感受最地道的草原风味。”开馆瞬间,展销区立即被人流激活。重庆万盛金针菇鲜嫩欲滴,陕西榆林的山地苹果清爽脆甜,贵州古树茶在杯中缓缓舒展……“在家门口就能尝遍全国好货,太方便了。”一路试吃的重庆市民张莉提着刚采购的商品,兴致勃勃。
推介现场,欢迎机器人亮相展区入口,以友好姿态引导观众。
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沈效功亲自带队,将“陕北好物”搬进展厅。“我们围绕马铃薯、山地苹果、杂粮等七大类农产品,坚持‘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产业培育、品牌提升、价值实现的发展路径。”他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6件,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00多个,成功打造了榆林马铃薯、榆林山地苹果等12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工作人员高文娟向重庆市民热情推介,“我们的草原牛羊、有机杂粮,从北纬41度黄金产区直达巴渝餐桌。”她身后,前来品尝的市民排起长队。“原味乌兰察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正以原生态的魅力征服重庆消费者的味蕾。
本地特色农产品同样表现亮眼。万盛经开区的“万幺妹”罗晓利现场生吃金针菇,清脆口感赢得阵阵赞叹。“我们的金针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生吃,年产5万吨,远销东南亚。”她自豪地介绍。而不远处的涪陵榨菜展台更是创意十足,榨菜月饼、榨菜咖啡、榨菜汤圆等新奇搭配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涪陵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工作人员付文昊表示,涪陵榨菜品牌价值已达379亿元,全产业链产值155亿元,真正实现了“小榨菜、大产业”。
活动现场,10位代表共同发布城市共创产销对接行动宣言,承诺携手拓宽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品牌培育与市场推广,深化跨区域产销对接协作机制。这一盟约将有效保障脱贫地区的好产品不仅卖得出,更能卖得好、走得远。
舌尖体验引热潮,“土特产”变“俏销货”
“你看我买了这么多好吃的,真的不错。”提着满满当当购物袋的重庆市民陈欣怡兴奋地展示着她的“战利品”。“幺妹儿,快来这边,品鉴专区。”姐妹的一声呼唤,她又一头扎进了人海里。
“我们精选105款产品设品鉴专区,邀请市民担任大众评审,从风味特色、包装设计等角度进行综合品鉴,评选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土特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介绍,每天上万人到现场品鉴采购,热度居高不下。“既能尝味道,还能了解特产背后的产地故事,这种体验特别直观。”陈欣怡边记录品鉴感受边点赞。这些来自消费者的真实反馈,也为产业端提供了精准的市场导向,助力“土特产”优化升级。
消费者正在品鉴专区品鉴、采购。
展销区里,“售罄”成了高频词。甘肃卓尼县纳朵朵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展位前,负责人张纳欣正忙着整理空箱。“木耳锅巴、木耳嘎嘣脆,第一天早上就卖完了,我特别骄傲。”产品供不应求的盛况让她欣喜,难得的学习机会更让她珍惜。“我们这次来参展,不仅是卖产品,更多的还是学习。学习别人怎么卖的,包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新品,回去进一步优化,这比单纯卖货更有意义。”
新疆皮山县萨扎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惊叹声此起彼伏。“哎呀,这个石榴好大!”皮亚曼石榴以其硕大、鲜红的品相成为视觉焦点,六颗一箱,每箱一百元,很快售罄。维吾尔族小伙阿力木江是公司负责人,刚刚送走大客户的他,手机里又新增了十多个微信好友申请。“带来的石榴、杏干、葡萄干一天就卖完了,大家一尝就是买,补货都来不及。”他憨厚地笑着说。
陕西富平的柿饼深受重庆消费者欢迎,富平永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何君忙着解释,“今天没有货了,明天再发货。”兰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萍则细致地向顾客介绍着九年生的甜百合。“这是高山上的水果百合,能直接生吃,像水果一样。”真空包装的鲜百合和百合干也很快售卖一空。安徽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零添加、无防腐剂酱菜也迅速售罄,负责人吴景禄感慨,“客流大,购买力强,基本都卖光了。”由于补货周期长,他只能留着样品供后续接洽。
精准对接拓渠道,溯源合作谋长远
这场推介盛宴,不仅让市民大饱口福、满载而归,更通过直观、生动的体验,为脱贫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精准导向。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品牌响不响,消费者来评价。舌尖上的认可,化作了最直接的订单与合作意向,为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土特产”铺就了一条通往更广阔市场的“高速路”。
品鉴专区精选的优质“土特产”。
“我们需要天然健康的即食农产品,最好具备地理标志认证。”采购商话音刚落,甘肃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立即回应:“我们的鲜百合饮品原料来自核心产区,配料表纯净,百合原浆含量超45%。”类似这样的高效对话频频出现在“逆采购”对接会现场。国内重点采购商率先发布需求清单,来自脱贫地区的农业企业随即展开定向应答。这种“采购方出题,供应方答题”的方式,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
与此同时,西部优质农产品全国TOP渠道溯源选品大会同步开展,22家全国头部渠道商与优质品牌企业一对一深度洽谈,推动即时订单落地。这些掌握着市场信息的渠道商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脱贫地区“土特产”把脉问诊。“这款百合饮品定位精准,如果能在包装上突出‘9年生长’的核心卖点,在高端社区渠道会更具竞争力。”专业建议落地有声,更有渠道商当场约定赴产地考察。
“逆采购”对接会与TOP渠道选品会的双轨并行,形成了“供需精准对接+渠道双向赋能”的创新格局。采购商现场开单,农业企业直连响应,多个合作意向在洽谈现场“秒”签达成。更重要的是,这种深度互动为构建可持续的产销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现场对接,活动还精心组织了实地考察溯源环节。以“实地调研+场景体验+交流座谈”的方式,脱贫地区的代表们不仅亲眼见证了重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在深入交流中发掘出新的合作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现场成交77.72万元,意向订单1661.2万单。从精准对接到深度合作,从即时订单到长效机制,这次推介活动用创新模式和专业服务,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书写着消费助农、产业振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文/图